第29章 要想活得久,说话做事有保留 2

职场中,遇到错误狡辩是没有用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你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否定自己的全部。

如果那样,你自己倒下,就自然要被别人踩死。

所以,无论怎么样,你都不能被一次失误打败,垂头丧气。天塌下来,也要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样子。

当然,任何错误一定要形成文字记录,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错误中成长,而不是在错误中丢了最宝贵的东西——自信。

职场中,大关系有时候是靠小事情维护的。

小事情做得好,既讨巧还不留痕迹不容易。

有一句话叫“有眼力见儿”,什么是“眼力见儿”?“眼力见儿”就是往往反映一个人心理“有没有事儿”,会不会办事情。

我有个朋友叱咤商海,他有个最信任的助理。很多麻烦事情交给这个年轻助理都会安排得非常好。

怎么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呢?

当初朋友忙重大项目的时候,这个新来的年轻人主动推迟了下班的时间,朋友的公司有个规矩,不提倡加班。可是,完全按照领导意思照做的人,是不可能出彩的。年轻人留在公司就为了在朋友有任何需要时能够给予相应的帮助,例如复印文件、发快递。qupi.org 龙虾小说网

正因为他积极承担了这部分工作,让朋友记住了他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年轻人的确非常不错,于是在大家都震惊的时候,这个年轻人升职了。

也许大家会感觉这个年轻人太会讨好别人了,可是,帮老板分忧解难也是一个人良好的职业素养。

虽然我们不必认为让老板高兴是自己工作的目的,但是能帮助老板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你搭把手的时候,我们伸出善意的手,就如同对待陌生的需要帮助的人。这不是谄媚,而是向上的善意。

当然,不但对于老板如此,对于其他同事也应该如此。帮助别人搬开脚下绊脚石的同时,恰恰也是在为自己铺路,任何一种努力都不会白付。帮助他人,换来了尊重和器重,并同时显示了自己的能力。

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

看到孩子玩完玩具,就随手放到地上。

朋友立刻说:“你不能放在地上。”

孩子马上拿起来,放到桌子上。

朋友又马上说:“不能放到桌子上。”

孩子茫然了。

我打断了朋友,笑着说:“告诉他,应该放在哪里。”

你在工作中会经常给领导和同事提意见吗?

如果总是提意见,而没有方法,提意见就会变成了强人所难。

工作中同样如此,出发点是善意的,我们不但要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充分照顾他人的自尊表达出来,还要注意,带着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去提意见。既然是提意见,就必须言之有据,不仅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还要以大量的数据材料为依据,使意见站得住脚,否则一旦被领导问住了,就容易造成信口开河的负面影响。

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来,还可以在提意见的过程中,用举例子这种轻巧的方式提出来。

最后要说的是,给他人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密切注意对方的反应,通过他的表情及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迅速判断他是否接受了你的观点,不能一味地只管自己说了内心舒服。如果过于“热心”,会使自己“冲”过头,意见就会变成了挑剔,得不偿失。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房间有多乱,就表示他的心有多乱。职业化的表现,正是在点滴中的透露。

有这样一个寓言,猫头鹰急促而忙碌地在树林里飞着。

它告诉一旁好奇的斑鸠:“在这个树林里,我实在住不下去了,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我要搬家。”

斑鸠带着同情的口气说:“你唱歌的声音实在聒噪,令人不敢恭维,尤其在晚上更是扰人清梦,所以大家都很讨厌你。其实,你只要把声音改变一下,或者在晚上闭上嘴巴不要唱歌,在这林子里,你还是可以住下来的。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叫声或夜晚唱歌的习惯,即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那里的人还是照样会讨厌你的。”

这说明,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跳槽,很多人容易把跳槽和离职的概念相混淆,有人在原单位工作得很不多,因为和同事,或者和客户之间因为有一些不愉快,就彻底放弃了工作。

这种行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逃避,就会形成人事上的习惯性逃避,也会弱化对人际社会的适应。

要知道人在群体社会中生存,一定和他人之间有着不愉快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

快速离开让自己不舒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心理安慰,但这种获益如同喝酒解忧一样会让人成为习惯。形成习惯后,到了新单位,发生了人际问题,还想接着跳,于是,跳槽就成了习惯。

如果你想跳槽,而不为明日的面包发愁,就应该理性跳槽,并且应该在跳槽之前做好以下准备。

积攒起必要的口碑,例如,在你所在的领域至少让大家感觉你的名字有点熟,而且要准备好你的证据,就是你的工作业绩,进行详细的整理和记录,增加跳槽的筹码。

还要准备时间,可能这会让人觉得吃惊,实际上,你想离开原单位,原单位的门道你都已经摸清了吗?如果你原来的公司不是一个不靠谱的单位,建议你最少在那里待上三年,如果当年你进入公司三个月没走,就意味着你当年能够顺应文化,也能够胜任工作。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成长,等摸清本公司的门道再跳槽,想想看,三年跳一次和一年跳一次给人的感受有多么不同。

职场生活中会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拿跳槽这件事来说,多数人离职的时候,心里会对原单位或者对以前某位领导不满。

可是肆意表达这种不满,只能加速让以往的努力全部变成“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前期已经投入的成本。

在职场中,对于其工作范畴内所投入的精力与智慧,可能短期没有收到效益,但是不断设定目标,不断变换行当,频繁跳槽,总体成本就要高得多,因为样样都得从头做起,以前所谓沉没成本(积累的基础)就几乎没有利用价值地废弃掉了。

所以,在一家企业供职期间投入的精力、财富不能简单视为已经沉没,它会以不同形式展现其回报的价值,而继续投入的成本低于跳槽后再次投入新企业的成本,这一点在人脉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

拿一个人和前任老板的关系来说,但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尽量不要再提起过去,将对日后与前任老板相处大有益处。切忌抓住过去的恩恩怨怨不放,在现任老板或朋友那里到处散布的行为。

曾经有人说,当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的坏话时,会有17个人知道,这也是广告效应的范围。

前几天一个朋友和他的前任老板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了,他说:“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让我进步最快的是一个对我最苛刻的老板。他让我承受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也使我成长得最快、学到的东西最多。”

其实,天下没有完美的人,但大部分人身上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如果离职后,你有缘与前任老板见面,一定要尊重他,也尊重自己的过往。表现自然、亲切,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并增进感情,同时又表现出你的大方和职业风度。

毕竟在这个信息流通如此自由的环境下,从我们工作的圈子和人员来看,行业、专业和客户都是有限的,因此彼此见面和交流的机会会很多,网络的发展更让我们感到“世界越来越小了”,要时刻做好在不同场合与某人不期而遇的准备才行。

当然,如果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才跳槽。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让你的老板自始至终认可你的职业修养,可为日后保持良好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和电话号码,与老板和同事吃上一顿轻松的晚餐,也是不错的告别方式。记得离开后不时打个电话保持联系,关心公司和同事的发展,与老板聊聊行业的发展动态,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经营人脉有时候如同天上的云彩,你不知道哪片儿能落下雨,只有广结善念,才有可能心想事成。

跳槽是与旧工作的告别,也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要认为跳槽就意味着和过去的公司、工作、同事一刀两断,没必要讲究礼仪。其实,跳槽的姿态够不够优雅,反映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和诚信度,对职业形象的塑造和人脉的巩固大有影响。

跳槽,要注意职业化的流程,按照这样的做法,至少能保证不失大格。

第一,当你决定要跳槽的时候,要光明磊落地告诉你的领导。

千万不要找借口,或者请病假,然后就不辞而别。

而且谈这件事的时候,你要作出承诺。承诺离开后,会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承诺自己会做好一切工作交接,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公司重新调整员工岗位。

第二,要准备好书面辞职信。

一封合格的辞职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离职原因、离职期限、工作的交接、向公司表示感谢的礼貌用语,也可以再加上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推荐合适的接班人等内容,保持平静和客观会让你非常有尊严。

第三,交接工作要善始善终。

可将自己的工作内容、交接事项列出清单,和接任者充分沟通,确定对方完全了解自己的工作。然后,通知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并感谢这些合作伙伴,亲口对他们说感谢对方这些日子以来对自己的照顾。

别急着跳槽,当你还不知道可以在自己的公司创业的时候。

讲个朋友的故事:他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家里的到当地一家银行上班,在我们看来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工作。可是,有一天,朋友开始给自己的未来做规划的时候,他感觉十分痛苦。他想,自己就算是干一辈子,也永远当不上银行的老板。与其这样,倒不如另创一门事业,还有机会做老板,不是更有满足感?一连串的问题,让他萌生了离职的念头……

可是,朋友没有离职,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宏伟的规划,就是在自己所在的银行创业。

他开始为未来转职铺路,计划自己只在银行做几年,目的是尽量掌握银行的运作知识,为日后创业所必需的财务借贷与资金营运打好基础;他又趁还在银行工作的期间,建立人际网络,由社会成功人士到私营业主……

朋友也都广泛结交。

几年下来,朋友所拥有的“钱”途不算丰厚,但人脉却算是结下不少。

他第一次跳槽没有任何困难,有“贵人相助”。而这些“贵人”,都是当年在银行工作时结识的中小企业老板。

朋友甚至给我讲了当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个投资公司的老板来银行申请贷款,约朋友喝茶聊天,席间突然拿出一份报纸放在朋友面前,朋友意识到报纸下面有乾坤,就没有收,直接将报纸退回,后来,这个老板居然对手下说:“再来一份报纸。”

朋友只得说明协助客户融资是自己职责分内的事。从此他和这位老板建立了互信关系,也保持联系,后来朋友打算转职,便得到他的出手引荐帮助。

当一个问题不解决的时候,换另一个地方,问题依然存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