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巡视

见两个儿子都在车上,刘裕连忙吩咐收了鼓乐。

“寄奴,一路行来各州尽是荒草萋萋,为何独独莒(ju)南县民生如此之好呢?”

马车辚辚,臧俊看着窗外万顷良田,不由得好奇道。

刘裕笑着回道:“岳父大人,不只是莒南县,这段时间以来我都在青州各郡巡视,

不瞒大人,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整个青州六郡三十七县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景色。呵呵。”

“父亲,姐夫说的都是真的,我这段时间跟着姐夫巡查,整个青州的粮田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臧熹一脸骄傲道。

“什么?”臧俊听着儿子的话,满脸震惊道:“怎么可能?就算是建康城外都有大片粮田荒芜,少人耕种,青州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青壮劳力呢?”

臧熹理所当然道:“很简单啊,周边各州甚至燕国的百姓都源源不断进入青州。”

臧俊闻言看向刘裕道:“青州有什么魔力,能让各州百姓背井离乡?哪怕胡人来了,大部分百姓还是会选择留在家乡的。”

刘裕回道:“大人,这很简单,只要来青州就分地。您觉得那些靠着佃租地主土地的百姓会不会自发前来呢?”

“分地?”

“没错,分地。”刘裕点头道。

“怎么个分法?”

“青壮劳力每人三分口分田,外加六亩永佃田。这些都是熟田,自行开荒所得耕种六年后自动成为名下永佃田。”

“永佃田是什么意思?”臧俊继续道。

旁边的臧熹拱手解释道:“父亲,在青州名义上耕地都归属刺史府所有,任何人不得买卖。刺史府会把这些耕地的佃租权直接分给百姓。

永佃田的意思就是,刺史府会把这些田地永远佃租给一个人,除非这个人没有后代,田产才会被刺史府重新收回。”

“也就是说,就算我有再多钱,只要没经过刺史府的同意,也不能购买土地了吗?”

刘裕点头道:“没错,理论上是这样的。”

臧俊一辈子都在地方上打转,听完刘裕制定的规矩,立马明白了这里面的含义。开口对刘裕道:“你是准备抑制土地兼并?这样能行吗?”

刘裕摇头道:“光靠这个自然不行。有钱人有的是方法从百姓手中夺走土地,所以我还有第二个策略。那就是摊丁入亩加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一条鞭法?”

“没错,摊丁入亩,取消‘算赋’,从此人头不再计税,全部摊入田亩之中,就按照现在的分地模式,六亩永佃田视为一丁,少种少缴,不种不缴。

一条鞭法则将其他税款全部合并,同样摊入田亩之中,取消各种徭役征夫,合并收钱。以后各级政府只能按照田亩黄册进行征税,其他苛捐杂税全部废除。”

说到这里刘裕小声解释道:“当然,现在青州还在朝廷的管辖之下,自然不能叫做税赋,都叫田租,

岳父大人对外人说起时还是要注意一下,小婿可不敢顶一个篡改国法的帽子。”

“哈哈,老夫明白了。”臧俊抚须笑道:“这三管齐下,只要地方官不是都烂到底,确实能抑制大族兼并土地。”

刘裕点头道:“没错,‘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绝对不会在青州之地发生。”

“可这也不能解释百姓都往青州跑啊,除非你的‘田租’还定得非常低!”臧俊肯定道。

“大人英明。”刘裕拱手拍了个马屁,而后笑着解释道:“没错,青州的税务要比扬州低大约五成左右。”

“怎么可能呢?”臧俊为官一生,自然知道扬州人丁税赋多少。也知道以一州之地供养两万精锐所需的消耗,闻言劝道:

“寄奴,我知道你出身贫苦,自然更加偏爱百姓,可是定这么低的税收,你还能养得起铁壁营两万精锐吗?”

“放心吧,岳父大人。”刘裕笑着反问道:“扬州税赋之所以那么高,但却养不了多少兵。您可知为何?”

臧俊怎么可能不清楚呢,脱口而出道:“自然是有官员上下其手了。”

“岳父大人,您说的那是小头。”刘裕笑着摇头道:“真正的大头是在那些世家,士族甚至寒门庶族那里。

这些家族田连阡陌,动辄上千顷的土地,因为封国、食邑,商田的原因根本不交税,您在官府的税册上根本看不到名字。

而我青州官员士绅一体纳粮!就连我这个青州刺史也要向刺史府交税。

而且这些特权阶层私底下又继续兼并土地,然后税册上土地渐渐消失,这才是扬州养不起两万军的根本原因,

要是朝廷能像我清理青州这般把扬州清理一遍,我觉得以扬州一州的税赋,足够我们打两次北伐战争了。

我也不瞒您,经过我和刺史府各官员的估算,今年青州的税赋已经足够铁壁营再扩充三万了。

等到青州能恢复到前晋时代的地步,养个十几万大军轻轻松松。”

刘裕说完,臧熹笑着对臧俊道:“父亲,这里要解释一下,姐夫说的兵马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

如果是苻坚那种十抽一,五抽一的壮丁,不经训练就拉上战场的话,青州现在完全能凑齐个三十万大军了。”

“嘶,这么多?这就是你主政青州一年做出来的成绩?”臧俊倒吸一口凉气,看向刘裕的眼神都带了一些敬畏。

刘裕笑道:“岳父大人何必这么惊讶。您忘记了当初我进青州时所做的了吗?当时孙处可是杀得尸横遍野。

这些都是那些大家族的遗产啊,如果把建康那些大家族都抄了,我都不敢想象能有多少钱。

一句话,财富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我做的就是用刀把子,把那些大家族的财富重新分配给青州的小民罢了。”

虽然刘裕说的轻松,但是臧俊分明从语气中听出了刀剑的轰鸣声。

“这小子成气候了啊。”臧俊心中感慨道。

“嘿呦,嘿呦。”

刚到莒南县城郊,臧俊忽然又听到一阵号子声。

掀开窗帘,又发现了青州的一点不同之处。

这些人看起来是在出徭役,虽然干的是粗重的苦力,但却没有平常役夫那种苦闷,脸上笑意盈盈。

再仔细一看,城墙上居然写着各种标语。

“要想富,先修路。”

“多生孩子,多养猪?”

臧俊念了两句,不由得喃喃道:“这也有些太粗俗了吧,谁写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