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御医探病侃谈茅山

胡惟庸一众六人来到内堂门外,禁卫拦住一众人等。

“卸下兵刃,否则不得入内”

“大胆,本官乃当朝丞相,胡惟庸,瞎了尔等狗眼”胡惟庸怒吼道:

“陛下意旨,行辕内堂,不得携兵刃入内,否则格杀勿论”

禁卫提刀怒瞪胡惟庸,胡惟庸无法,示意跟随卸下兵刃。

身后跟随,御医和医从,另外两个戴帽,黑袍男正是:黄连英师徒,均无佩戴兵刃,红衣女子黄清蓉,卸下腰间弯刀愤愤交于禁卫手中。

胡惟庸一众进到内堂,见刘伯温端坐正堂,胡惟庸赶忙躬身,施礼道:

“下官左丞相胡惟庸,参见刘诚意刘大人”

胡惟庸一边施礼,一边陪笑道。

其后的御医和医从也纷纷施礼道:“在下,李道堂,奉圣上旨意,特来为刘老大人查勘病症”

其它随人,皆微微躬身施礼

“不必多礼,诸位请坐。”刘伯温微微说道:

胡惟庸、黄连英和御医分开两边侧椅落座,黄清蓉和贺延廷退站门边,医从站立御医身后。

“丞相大人官威如此,好生威风,老朽已是卸官之身,岂敢受丞相大礼,令老朽惭愧”

“刘诚意何出此言,大人虽已卸官,但钦命功勋尚在,下官诚心礼遇,以表对大人的钦佩之情”

“岂敢、岂敢”刘伯温摆手说道:“老朽身体抱恙,失礼之处,还望胡丞相海涵”

随后,胡惟庸一一介绍道:“李道堂李御医,刘老认得,受圣上旨意前来为刘老调养身体”

“这位是昆仑巫仙派师祖:黄连英黄师祖,久仰刘老多时,今特随下官前来探望,其所研习的修真之术更是天下一绝,能化病修身,延年益寿”

黄连英座上躬身施礼

“这二位是黄祖师的女儿:清蓉小姐和高徒:贺延廷贺巫师,也都是巫仙术极高之人”

胡惟庸继续介绍到。

刘伯温在座纷纷回礼,点点头道:

“承蒙圣上挂念,有劳各位前来探望,”

“老朽虽身体抱恙,修真延年,恐怕已无裨益,只得有劳李御医为其把脉诊疗,开几副药,也就罢了”

胡惟庸和黄连英就此沉默,皆不作声,御医李道堂起身回礼,

便来到刘伯温身前,接过医从递过来的腕枕,轻抚刘伯温的手腕置上,开始诊脉。

此时,黄连英抱拳施礼说道:

“久闻刘老大人,朝中亲贵,圣上宠臣,近日身陷劫难,我等知晓,着实替刘老大人担心。”

“承蒙黄老师祖抬爱,老朽受用不起,呵呵”刘伯温假意微笑道:

“我巫仙派,虽久居云贵昆山,修真仙术,不怎过问世事,但也派众遍布,明眼天下,今闻刘老大人身体抱恙,与人为难,心中甚是不平”

黄连英悻悻的说道:

“听丞相言,刘老大人,曾游历云贵川江之地,对我土苗之地,以及巫师术术甚是了解,特别是对我派,与辰州巫蛊派,驱符之术更是有所心得??景仰已久,特来请教一二”

刘伯温稍有震惊,自身生平游历,其人居然如此了解。

“黄师祖过讲啦,老朽一生操心国事,生平游历数地,对一些民风习俗虽有了解,但对术术,只是耳闻得见称奇罢了,那有什么心得。。最多也就是一些浅见而已。”

“刘老大人过谦了,据我所知,刘老大人曾以化身,

游历茅山上清教门下修习。”

“后有人得知刘老以尊降贵,亲师上清教修习茅山道术,”

“贵教深感诚意,掌门特许授意,准其直入上清教开山祖师:陶弘景门下(挂名弟子)”

“刘老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被遵其与高道李明、左慈齐名。”

“更有甚者,刘老大人于上清教修习获其真传,并所获上清教掌门,亲赐茅山五道符秘笈,及其它奇闻天书各一册”

“据我所知,巫蛊派曾有师祖登道茅山修习五道符,与我派和巫蛊派,汉时军师张良所赠,我等师祖的,五道符残本秘术如出一辙,十分契合。”

“我曾遣人登道茅山,以求五道符善本,但被上清派掌门,以秘法不授二人,善本即孤本已赠有缘之人相拒,这有缘之人,想必。。。”

刘伯温闻听黄连英直言,甚是惊诧,自已生平奇遇,来人居然都能此许清晰,虽然混乱,但大意均在,不仅感叹:

“黄师祖有心了,老朽虽有幸登道上清,但只是道外门徒,并非亲传弟子,”

“上清教开山祖师何等尊贵,只是敬仰之下,获其门徒虚名而已”

“再说了,上清教开山祖师据我朝甚是久远,老朽哪能有幸,真为其徒,不过修道之人宽慰老朽而已,不然,老朽岂不是妄自尊大,有越辈之嫌??”

“上清教高道祖师李明、左慈,皆得道高人,老朽区区残体,怎敢称与之齐名,只是世人见老朽爱好修习道术,拿老朽玩笑罢了,黄师祖可别当真啊”

黄连英见刘伯温明显是在塘塞自己,并不罢休,直言道:

“那可敢问刘老大人,茅山上清教镇派术术“五道符”善本,可在其手??在下可否有幸一观??长长见识??”

“呵呵呵”刘伯温微微笑道:

“茅山派,也有人称其是上清派的别称,因为坐落开宗于茅山,故被人称为茅山派。”

“殊不知其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为创始地,也是上清派,实际为南梁陶弘景在茅山所创,故而得名。”

“南派茅山实为粤地罗浮山,因道义修习不同,与上清派两晋分支,开山祖师为高道葛洪。”

“上清派除大宗师陶弘景外,先秦时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汉时有高道李明、左慈等,两晋时有祖师魏华存、杨羲、许谧、许翙与南派开山祖师——葛洪等”

“南北朝时有科仪大师陆修静、孙游岳等,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以及诗仙李白等,高道辈出,为道教正宗与道门主流。”

“其派修真、练气、传道术法等,多以修习“上清经篆”遵从三洞学说”

“然,南派茅山,虽也修习“上清经篆”遵从三洞学说,但两派各自认为对方,对其理解有所偏差,故而分派南北。”

“南派茅山,多以修习道法、符纸、术技等术术为主,其言也正”

“老朽虽对上清道有所理解,也曾与当朝派众研讨,皆各有分说,”

“老朽,乃是上清北茅山派祖师挂名,而五道符乃是南派茅山修习之术,虽有幸见识,哪能得其真传”

“想必是黄师祖闻言有所偏差,对上清南北茅山派有所误解。哈哈哈”

黄连英见被刘伯温笑话,自知所闻不明,便“呃”了一声,不再出声。

胡惟庸见状,赶忙附和道:“甚谈之下,权当陪刘老闲谈,大家不必当真。”

刘伯温随声也附和道:“正是、正是,能与黄师祖高论,老朽也是别有受益啊”

黄连英赶忙拱手说道:“刘老大人博学多才,黄某缪论,让刘老笑话了”

“哪里,哪里黄师祖过谦啦”

李道堂为刘伯温诊断之后,便与医从手中接过笔墨,正欲开方,

胡惟庸见状,突然问道:“李御医想必已得诊断,可要尽出凭生所学,开得良方为刘老大人医治哦”

李道堂赶忙对着刘伯温和胡惟庸拱手,回道:“刘老和丞相放心,李某必定尽出凭生所学,为刘老大人用心”

刘伯温微笑道:“让李御医费心了”

李道堂微微点头应付:“哪里,哪里”便自顾自的开处方去了。

开完处方,李道堂交待管家几句后,胡惟庸等人便告辞离去。

刑部尚书周祯,捕头沈峰和米久山三人随管家来到后堂,管家吩咐看茶,便退身出去。

三人谦礼,周祯坐定后,心思沉重,独自思考着什么,沈、米二人就近落座,轻声开始攀谈。

沈峰还为刚才所闻奇怪,轻扶米久山肩膀问道:

“你真是那什么、什么赶尸体的人??”

米久山微微笑道:“是啊跟你说过的,很邪祟的”

“什么,什么啊,你也没说过还能还能,赶着那玩意儿走那么老远,还。。还。。”沈峰混身哆嗦一下说道:“依想想都害怕,你还天天赶着跑。”

米久山笑笑未答,周祯轻声说道:

“沈捕头,亡人为大,别那么惊奇”

沈峰赶忙说:“尚书大人厉害,牛。。我刚才是听的毛骨悚然的”

周祯呵呵一笑,说道:“其实我也”

三人一起哈哈哈大笑起来。

“草民身份低微,所从邪祟,难得大人不嫌弃,还如此平易近人”米久山抱拳说道:

“哪里,哪里,米先生一身肝胆,本官钦佩,那能嫌弃。”

周祯回礼道:“亡人之丧,总得有人操办,终是人生归途,可非常人能够整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能人,岂是凡人能够弃之”

“大人高见,米某钦佩”

“说得也是,还是尚书大人细致”沈峰说道:“属下只顾惊讶了,也没想那么多”

三人呵呵呵微笑,继续闲话家常。

已是未时,刘伯温必尽身体抱恙,又经一上午应付。

吩咐管家与后堂三人备宴,自己抽空休息片刻。

未时三刻,申时,

三人在刘伯温所居行辕吃过午饭,正在饮茶等候。

管家入后堂施礼

道:“周大人、沈捕头、米先生,我家老爷有请”

三人赶忙起身,前往内堂

本站网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