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像是《卖油郎独占花魁》写名噪一时而久有“从良”之志的名妓莘瑶琴,第一次与卖油郎秦重接触,便为他的忠厚老实、体贴入微所感动,感到“千百个中难遇此一人”。

但此时她内心深处的门第等级观念,又使她不肯以秦重为从良对象:“可惜是市井之辈,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于他。”

直到她被衣冠子弟百般凌辱后,她才从切身的体验中清醒过来,才认识到那些衣冠子弟“都是豪华之辈,酒色之徒,只知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

而只有秦重这样的市井小民才是真正“知心知意”的“至诚君子”,于是主动提出嫁给秦重,并表示“布衣蔬食,死而无怨”。

花魁娘子在婚姻问题上对门第观念的摈弃,是秦重对她敬重关心、真诚相爱的结果。

正是这种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基础上的爱情,使得王孙公子的高贵门第和泼天富贵相形见绌。

并且这个故事也形象地表达了市民阶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对金钱和门第的蔑视。

此外类似的作品,在“三言”中还有不少。

如《玉堂春落难逢夫》、《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等。

其中《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一篇很有新意。

这篇小说写少女莺莺与张浩私定盟约,后来张浩为父母所迫,欲另娶她人,莺莺闻知后,一不哭泣,二不自尽,而是向父亲说明她与张浩的关系,并向官府告了张浩一状。

指控他“忽被前约”,要求法律能“礼顺人情”。

莺莺的举动真是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私定盟约,已经不容于封建礼法,而她竟敢为之诉诸法庭,这在过去的作品中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故事最后以喜剧告终,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莺莺行动的支持和肯定的态度。

同时在“三言”描写家庭感情生活的小说里,还以诚实的态度正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特别揭示了已婚女性的爱情心理。

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深爱着丈夫,丈夫出外经商,她日夜盼望丈夫归来。

深为离情所苦的她在薛婆的引诱下难以抑制情欲,接受了另一个男子陈商,王三巧与陈商相处一年多,就像爱丈夫一样真诚地爱着陈商,陈商暂时离开时,她也如当初与丈夫分离一样的难分难舍。

丈夫得知此事后赶回家中,休了她,她又惭愧又悔恨,痛不欲生,竟想自尽。

王三巧再嫁之后再次见到前夫,两个人禁不住抱头痛哭。

小说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女子形象,对女性贞节观念的消解,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而且“三言”中还有一些作品是反映了下层妇女为争取人格的尊严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青楼名妓杜十娘,长期苦心经营,“韫藏百宝”,以作从良之资。

爱上李甲后,仍一再试探李甲的忠诚和勇气,并为李甲做出了一个女性所能做的一切。

但杜十娘的“从良”并不仅仅是为了嫁一个男人,而是有着更高的追求。

她追求的是以人格的平等和互相尊重为基础的爱情。

因而当李甲在金钱诱惑和个人利益考虑下,“负心薄幸”地出卖她时,她没有用温情的泪水去求得李甲的哀怜,也没有用财富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更没有抱羞忍耻屈从于孙富,而是在面斥李甲、孙富之后。

怀揣百宝箱,毅然投江,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的尊严。

以一死来表示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最后抗议。

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中叶以后新兴起来的争取人权的思想潮流正成为文学作品创作的主潮。

但是需要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被视为贱流,甚至他们的财富,也被视为不义之财,商人在文学作品中也历来都是被批判的角色。

明中叶以后,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李贽的“好货”论更是在理论上肯定了商人经商活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所谓“好货”就是要求兴工商以图利。

李贽认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惊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李贽对商人的肯定和同情的态度是当时进步社会思潮的典型反映,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在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商人已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经商活动也被视为正当行业而受到赞颂。

在“三言”中,便形象地表现了“好货利”的合理性与社会价值。

比如《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汪信之赤手空拳离家,来到麻地坡,看见当地荒山遍野,正是好炭材,于是以破庙为家,“因山作炭,卖炭买铁,起个铁冶。铸成铁器,出市发卖。”

不仅自家谋生而得富贵,而且带动方圆四乡的经济发展,解决了不少人的衣食生理。

此外“三言”还进一步揭示了为商的艰辛。

像是《杨八老越国奇逢》写杨八老从陕西到福建做生意,被倭寇劫持到日本,经历千辛万苦,十九年后才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

杨八老的经历正是商人艰辛的写真。

另外,“三言”在同情商贾好货利的同时,还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利欲熏心,提倡礼让谦和及仁义友善。

这方面有《施润泽滩阙遇友》便塑造了一个好货利而又守道义的小商人形象。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施复“爱财”的心理,他捡到六两多银子,非常高兴,盘算着靠这笔钱添几架织机,几年之后就可以发展成一个大家业。

但施复转念又想:“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甚么紧,落得将来受用;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

委曲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施复心地善良,于是施复回到拾银之处等失主,失主果然是一个小经纪人。

施复善行善报,奇异地避过了一场灭顶之灾,而且此后财源滚滚,阴德感天,小说以此劝商人行善,以道义经商取财。

此外在“三言”中,作者把批判的笔触指向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或揭露权臣弄权、陷害忠良,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残酷。

或鞭笞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残害无辜;或控诉土豪劣绅仗势欺人,横行乡里;或描述流氓恶棍的种种坑蒙拐骗的恶行,反映了当时恶浊的社会风气。

这一切,对我们充分认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是反映明代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杰作。

它写的是明代奸相严嵩父子专权时,打击异己,进行****的无数冤案中的一件。

故事所依据的材料绝大部分是真人真事。

像是在《明史-沈炼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作品主要是写忠正耿直的沈炼不满奸臣严嵩父子的倒行逆施,置生死于度外,直接与严嵩父子展开斗争,并由此引起家破人亡的一连串悲惨事件。

这场斗争的性质虽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忠奸之争,但由于作品深刻揭露了严嵩父子及其爪牙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又写了一些下层人民对沈炼父子的同情和支持,说明在客观上沈炼的斗争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就使得这个故事具有较普遍的社会意义。

还有《木棉庵郑虎臣报冤》也是这类作品中写得较好的。

这部小说对南宋贾似道肮脏的一生作了艺术的再现。

贾似道原是斗鸡走狗、饮酒宿娼、一身恶习的无赖,依靠身为贵妃的堂姐的势力一步登天,爬上宰相的高位。

他陷害忠良、独揽朝政、杜绝贤路、结党营私,干尽了伤天害理、奸邪误国的勾当,最后终于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小说通过对这个人物卑鄙、阴险、凶残而又无能的面目刻画,表达了人民对权臣酷吏的愤恨鄙视。

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张廷秀逃生救父》、《李玉英狱中讼冤》、《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等小说中,作者愤怒的笔触指向了专权误国、卖官鬻爵、屠民冒功、昏庸无能、贪污残暴、草菅人命的高官胥吏,揭露了官场吏治的腐败黑暗。

《滕大尹鬼断家私》中的滕大尹貌似清官,侵吞了倪太守留下的黄金千两。

小说不着一字,深刻的讽刺了这位“清官”的恶劣行径,表达出对官府的绝望与愤怒。

“三言”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小说揭露科考的虚伪和科场的黑暗。

《老门生三世报恩》最富有讽刺意味。

鲜于同“胸藏万卷,笔扫千军”,但“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一直到六十一岁,才被蒯知县有意不点而无意点中。

作者把那三场考试,写得如同小儿捉迷藏:知县捉最好的卷子时捉中他的;知县捉最“嫩”的卷子时又遇上他生病答卷答得极差,真是鬼使神差~对于土豪劣绅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罪恶,小说也作了无情的揭露。

《灌园叟晚逢仙女》写恶少张委看上了爱花如命的秋先老人的花园,竟强迫秋公把园子卖给他,甚至提出要把秋公一同买下,并威胁说如果不卖,“就写帖儿送到县里去~”遭到秋公反对后,他果然诬告秋公为妖人,打入牢狱。

活画出张委一副恶霸的嘴脸。小说最后写张委受到了惩罚,表现了人民惩恶扬善的愿望。

并且“三言”中还有不少以帝王将相、王公才士为反映对象的小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都是借历史人物一鳞半爪的事实进行虚构,点化成市民臆想中对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的理解和对庄子绝圣弃智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态度的认识,充满了市民的艺术趣味。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这篇小说只着意于晏子的智谋,对历史事实不作全面的表述和评价。

《金海陵纵欲亡身》、《隋炀帝逸游召谴》是两篇以历史上的帝王逸事为题材的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临安里钱婆留发迹》、《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是王公发迹的故事,这些王公发迹之前全是落泊困顿的市井无赖,但这些人的发迹是早就注定了的,或为神仙转世、星宿下凡,或有神鬼相助,这也充满了市民信奉鬼神、企羡富贵的思想意识。

可以说“三言”既保持了宋元明话本的各自风貌,又在主题和艺术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统一。

在这一点可以看出冯梦龙的编纂之功。

冯梦龙认为话本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市民心声,也反映了社会与时代的实质。

话本具有“通俗”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对广大民众具有教育感化的作用。

冯梦龙正是带着一种通俗化民的目的编纂“三言”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和理论,他面对浩瀚的前代话本,以“谐于里耳”为前提,辅之以文心,在强调小说的济世功能的同时,也注意小说的艺术品格。

在结构章法上,“三言”的每两卷题目都成对偶句,内容则互相比衬。

如《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和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两卷都是表现青年男女婚恋主题。

前者是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与陈商私通,陈商客死,陈妻平氏成了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反成了蒋兴哥的妾;后者是鲁学曾的未婚妻阿秀被梁尚宾骗奸致死,梁尚宾伏法,梁妻田氏与鲁学曾结为夫妻。两卷故事结构显然相似。

《喻世明言》第三、四卷主题是共同表现“节”,第五、六卷表现“义”,第七、八卷表现“友”。

在《醒世恒言》与《警世通言》中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结构的对偶性。

如《警世通言》中的《钝秀才一朝交泰》与《老门生三世报恩》,《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与《灌园叟晚逢仙女》,《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和《一文钱巧隙造奇冤》等。

冯梦龙还对“三言”中的话本进行了加工改造,超越说话人的话本模式,强化了话本的小说形态。

他删除了话本开头注明的“入话”,头回之后的“权作笑耍头回”,以及篇末的“话本说彻,权作散场”等这类说话艺人的职业套语,同时强化了话本小说的结构——题目、篇首诗、入话与头回、正话、篇尾诗——强化了各构成部分的功能。

冯梦龙对话本的许多文字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小说的喜剧性,细节描写更合理,形象的刻画更细致,语言简洁流畅,小说的艺术型得到了提高。

……

……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