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北将辞归南雁攸

536年,九月,长安。

北边被高欢打得措手不及,南边被萧衍逼得割地求和,又眼睁睁看着诸多重要官员搬家式的叛逃,这段时间宇文泰已经郁闷得快哭了。

他毕竟只有二十九岁,在很多人眼里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资历不够深,出身不够硬,现在却要作为顶梁柱撑起整个西魏的江山社稷,凭借破败的关中对抗强大的东魏和南梁。在顺风时候还好,一旦进入逆风期,局势越被动,他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好在否极泰来,在入秋的时候,宇文泰终于收获了一个久违的好消息。

流落南梁两年多的传奇名将贺拔胜回来了。

促成贺拔胜回归的最大功臣,是去年年底刚刚投奔过来的赵刚。

赵刚是元修在位时候的阁内都督,在元修跟高欢对抗的时候,他奉命到东荆州召集刺史史冯景昭领兵去洛阳帮忙,结果还没来得及出发,元修就放弃洛阳逃亡关西。赵刚很执着,他说服了冯景昭跟他一起去关中找元修,但没想到部队在路上被响应高欢的州民劫杀,赵刚在逃跑时落入荆蛮部落之中。

虽然深陷异族,但赵刚依旧没有放弃,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抓住一切机会给身边的蛮族上课讲道理。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蛮族居然真的被感动了,或者是被烦得不行了,最终把赵刚放了出来。

赵刚出来之后,发现外面已经变天了,东西魏彻底分裂,元修也已经不在了。赵刚原来是元修的人,跟高欢势不两立,而且在他看来,元修已经把北魏的正朔带到了西面,高欢这边立了新皇帝也没用,因此他选择投奔西魏。

据赵刚自己所述,他不仅自己过来了,还说服了东魏现任东荆州刺史李愍举州内附。然而这个说法根本没办法验证,因为荆州的独孤如愿已经被侯景和高敖曹赶到了南梁,东荆州离关中更远,就算真投奔过来宇文泰也不敢派兵去接收。而且李愍本人很快就去世了,是真是假已经死无对证。

但不管怎么说,在西魏当前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赵刚作为前朝大臣能够不忘初心千里来投,正面意义还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宇文泰也没有过多质疑。赵刚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封阳邑县子,后来又进爵为临汝县伯。

赵刚入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西魏朝廷派人去南梁把贺拔胜和独孤如愿请回来。

这两个人都是当时顶级的名将,而且每个人手下还有诸多追随者,如果能把他俩请回来,对西魏巩固局势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宇文泰还是隐约有一点儿担心。独孤如愿倒还好,麻烦的是贺拔胜。

贺拔胜的资历没人能比,他从最初破六韩拔陵叛乱的时候就挺身而出,追随杨钧守卫怀朔,袭杀卫可孤,协助元渊平定六镇,之后跟随尔朱荣入洛阳、擒葛荣、拒韩楼、破元颢,名震天下,而当时的宇文泰还只是个没人知道的小朋友。

更重要的是,贺拔胜是武川派的老大哥,现在所有武川将领,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曾经是他的部下,要么就是他三弟贺拔岳的部下。老领导回来了,会不会对现在的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不过宇文泰对自己很有信心,他权衡之后,觉得还是把贺拔胜请回来对大局更有利一些。贺拔胜的战斗力和象征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如果因为忌惮而不去利用,那就太小家子气了。而另一方面,贺拔胜政治能力不及格这件事也已经有目共睹,他不适合也没能力当老大,应该不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

最终宇文泰点头同意,让赵刚去负责具体推动这件事。

当时南梁和西魏之间还在打仗,赵刚各种拉关系走后门,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书信送到了贺拔胜的手中。

贺拔胜在南梁这两年多过得其实并不开心。当时北朝投奔到南朝的将领很多,大部分人也都被萧衍委以重任,但贺拔胜是个例外。萧衍估计也听说过贺拔胜的黑历史,担心他再玩临阵倒戈那一套,所以只是把他当作贵客供起来,从来不派他出去打仗。

贺拔胜的坏毛病的确还是没改,立场非常摇摆不定。他原来支持西魏是因为元修在那边,没想到元修很快就被宇文泰给搞死了,而他的家人和大哥贺拔允现在都留在东魏,据说受到的待遇还很不错。这种情况下他也不知道支持哪边比较好。

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终于让他跟高欢彻底决裂。

贺拔允被东魏朝廷给赐死了。

虽然是大哥,但贺拔允的能力相对他两个弟弟来说要逊色很多,而且他对高欢也没有那么多敌意,更多的是欣赏和支持。当初正是在贺拔允的配合下,高欢才从尔朱兆手中拿到了六镇镇民的指挥权,后来信都起兵的时候,贺拔允也始终跟高欢站在一起。高欢对贺拔允也非常敬重,让他担任朝廷的太尉,封燕郡王。

但问题是贺拔允的身份太特殊,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在关西拥兵自重,一个去荆州招兵买马,都卯足了力气跟高欢做对,最终两人一死一逃,也都跟高欢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旁人看来,贺拔一家跟高欢已经是势不两立的态势,贺拔允作为大哥,不可能不帮弟弟出头,他现在虽然没有什么动作,但背后肯定有阴谋。

东魏成立之后,贺拔允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除了高欢之外,所有人都怀疑他有异心。高欢虽然表面上还处处为贺拔允解释开脱,但其实心里也很没底。

终于在一次打猎的时候,有人告状说贺拔允偷偷弯弓搭箭要对高欢下黑手,还有不少人站出来作证,言之凿凿不容分辩。这下高欢也拦不住了,贺拔允终于被东魏朝廷下令赐死。

平心而论,这件事情高欢做得有点小气。当年诸葛亮兄弟分事三国,都深得各自主君的信任,发展得也都很好,高欢实在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怀疑贺拔允。高欢事后也非常后悔,他亲自出席了贺拔允的葬礼,想起旧日的恩情,不禁涕泪横流。

贺拔允死后被追赠太保、定州刺史、都督五州诸军事。

但人都死了,哭和追封都没啥用了,反倒有点儿假惺惺的感觉。

贺拔胜得知大哥贺拔允死于高欢之手,又想起当初三弟贺拔岳的死也是高欢一手策划的,他终于整明白了,高欢才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敌。于是他屡次去找梁武帝萧衍,请求领兵去跟高欢决一死战,为兄弟报仇雪恨。

萧衍不同意。东魏现在兵强马壮,负责镇守河南地区的侯景和高敖曹又都是狠人,还是不去招惹的好。再说了,国家的军队岂是用来给你报私仇的。

贺拔胜郁闷得要死,无奈之下,终于动了投奔西魏的想法。但他对宇文泰是否还会收留自己很没信心,毕竟自己在高欢占上风的时候曾经退缩过,没有去关西跟宇文泰并肩战斗。

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他意外地收到了赵刚的来信,得知西魏朝廷正热情地邀请自己回国效力。贺拔胜大喜过望,他马上把部下们召集过来,商量回归西魏的事情。

大家都是北朝人,能回家当然都很高兴,于是由贺拔胜的大行台郎中卢柔执笔,给萧衍写了一封请求北归的表文。

萧衍是个文化修养很高的人,他看了表文,觉得文采飞扬,写得非常好。当得知表文是卢柔所写,便派人过去把卢柔大大夸奖了一番,又送了许多丝绸锦缎作为赏赐。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这样来回折腾了好几次,萧衍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提同意这两个字。

贺拔胜郁闷了,这个老头明显就是不想放我回去嘛。这可咋整,总不能自己偷着跑回去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