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医道馆

回到阳间后的珠珠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魂魄,她在广成子设立的引路还魂阵的牵引下来到停放她身体的房间,珠珠先后两次想附体,但都因为离开身体的时间太长了,身体对魂魄产生了巨大的抵抗,两次附体都失败了,失败后珠珠彻底失望了,她想逃出去,却因为七星锁魂阵威力巨大,自己根本逃不了,所以只能在阵法上空盘旋。

后来在上官铭的劝说下,珠珠同意进行第三次附体,这次珠珠用意志力将魂魄牢牢的锁住身体坚持了半个时辰,军师广成子认为这个时候可以帮助珠珠,于是让应龙和上官铭分别按住珠珠的太阳穴和膻中穴,最后死了将近二十天的珠珠终于有了微弱的脉搏,这意味着上官铭和广成子等人创造了奇迹,他们让死亡二十天的珠珠最后复活了。

虽然珠珠已经复活了,但因为魂魄和身体脱离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要想融合到正常水平,还需一段不短的时间,此刻的珠珠就像睡着了一样,双眼是紧闭的,不过跟之前相比,这次珠珠已经有了微弱的呼吸和脉搏,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所有人都知道,珠珠的康复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上官铭差不多天天待在那里无微不至地伺候着珠珠的饮食起居,别人都不好意思打扰这对经过生死离别的情人。

珠珠成功复活,黄帝一行人的任务也完成了,应龙回到西南郡处理事务,黄帝带着广成子,岐伯等文臣武将回到苍梧之野,之前黄帝离开时,苍梧之野的事情全部交给昌意打理。

苍梧之野。

“这次去诸沃之野,目睹了起死回生这件非常奇特的事情。军师,不过有件事情我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如果对太阳穴用强力敲打,那这人就算不死也会昏阙,军师为何会用这个方法来帮助珠珠姑娘还魂,还有那个膻中穴是起什么作用的?”黄帝道。

“主公,其实这方面也是岐伯的功劳,我对穴位并不是太懂。”广成子谦虚道。

“对了,岐伯,你曾多次使用针灸的方法救醒不少重症患者,那针灸的部位是否也跟穴位有关系。”黄帝道。

“主公,人体穴位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如果能够运用好的话,确实可以医救不少人。太阳穴和膻中穴都有凝精聚气的作用,所以我建议军师用这两个穴位帮助珠珠姑娘固魂凝神,看来确实是起到这个效果了。”岐伯道。

“岐伯,我看不如将那些有志于医道的人集中起来,你教他们医术,这样也能将你平生的医学发扬光大,救治更多的病人。”黄帝道。

“这倒是个好建议,时值天下太平,百废待兴,当务之急需多培养些各方面的人才。”广成子附议道。

黄帝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领导,马上命令长史阎昱起草文书,布告天下,学馆也在建设中,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从各地召集到五百名品学兼优的学子。

九月一号,占地百亩的学馆正式落成,同时这天也是学馆揭幕和开课的日子。

黄帝带着百名文臣武将亲自为学馆揭幕,红布掀开后,“医道馆”几个大字跃入众人眼中,那字写的苍劲有力,入木三分,很显然是军师广成子的手笔,普天之下也只有司徒仓颉写的字能与其媲美了。坊间流传“硬成子,软仓颉”说的就是他们两人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书法,天下文人效仿者无数。

揭幕完毕,黄帝和百名文臣武将以及五百名学子齐聚一堂,坐在下面听司农兼太医岐伯授课。

“先生,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黄帝道。

“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岐伯道。

“那一个人生长规律大概是什么样的呢?”黄帝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