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治之君风评被害(增加字数版)

李世民一边听, 一边在心中感叹仙幕说得实在是好,简直说到他的心坎上了。

然后听到仙幕说到最后,他眼神亮得惊人:“乐章中的最强音,盛世之果的出现, 巨唐现世?”

一个在贞观打下的坚实地基上结出的盛世之果!

其他臣子眼中的光不比李世民删少, 仙幕之前所说的一切实际上是已经发生过的。

前面重要, 防止他们当局者迷, 甚至可以提炼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但他们知道,仙幕后面所说的对他更为重要。

仙幕将要展露的可是未来!

程咬金等武将紧张搓手手, 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他是否能够活着看到盛世?

房玄龄等文臣眼都不想眨, 含蓄的在脑中试图演算出盛世的模样。

盛世啊, 秦从未听过盛世, 汉也无出名的盛世, 他们只看到各种‘治世’, 各种‘中兴’。

盛世?寥寥无几, 籍籍无名, 从未听过。

而现在, 他们可以亲眼见证盛世。

房玄龄等文臣:紧张, 不知盛世长什么样子,和他们现在的贞观有何不同。

李世民根本不想控制狂跳的心口,因为他也很期待未来那枚盛世之国的样子。

李世民向下方招手,叫道:“承乾, 你上来。”

李承乾心中紧张的情绪在老父亲叫他的时候达到巅峰。zuqi.org 葡萄小说网

父皇一登基为帝, 他这个皇太子就被册封入住东宫,父皇对他疼爱有加,他被废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

仙幕即将展示的未来很有可能就是他李承乾的施政结果!

李承乾孺慕地看向老父亲, 里面是掩盖不住的紧张。

李世民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承乾无需紧张,仙幕多次提到贞观之后的帝王开创了盛世,可见承乾未来登基定然也是个好皇帝。”

说着,为了一视同仁,也把方才坐在李承乾下首的李泰和小李治叫上来,欣慰地牵着两个大伙子和李治这个小娃的手,交叠在一起。

“父皇虽还未听到仙幕说到具体的未来,但看到未来乃是盛世之年,就知你们兄弟三人定然齐心,才有盛世之年。”

他从未怀疑过未来的帝王会是除了李承乾的其他皇子。

对于李承乾他寄予厚望,这个武德二年长孙氏为他诞下的嫡长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取名承乾。

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无论是他还是太上皇对这个孩子都寄予厚望。

尚在襁褓即封为恒山王,秦王府十八学士自幼教导他儒学经典,而这个孩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他身边的心腹们皆认为太子幼观《诗》《礼》,睿哲有礼,乃储君绝佳人选。

故而武德九年他一即位八岁的承乾就被册立为太子,之后宜令听讼,留京监国。「1」

这个孩子是他一步步带过来的。

各种锻炼之下,太子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

李世民又预感,盛世就是出自嫡长子之手。

李泰就小自家兄长一岁,自然晓得父皇在说什么,他骄傲抬头:“父皇说的极是,儿臣也相信这盛世是兄长缔造的!兄弟齐心,缔造盛世!”

小李治还不到十岁,略有些迷茫,但在皇家出生长这么久的小家伙也不是蠢人,附和着父亲与兄长话语中的意思,小家伙像个小福娃娃一样笑得喜庆:“父皇和兄长说的都对,盛世一定是父皇和兄长缔造的!李唐可是华夏最强盛的朝廷!”朝臣们的奉承话与仙幕的马屁话听多了,小家伙也学会了说好话。

李世民和身旁的长孙皇后直接就被小家伙的童言童语可爱到,长孙皇后接过站在两个大儿子身侧,显得尤为小巧的李治,手指轻点小家伙的鼻尖。

“你呀,嘴巴就是甜。”

话是如此说,但看到三个孩子各个安好,兄友弟恭,他们夫妻还是很开心。

兄友弟恭,多好的一件事情。

其他臣子也乐于看到皇家兄友弟恭之景,兄友弟恭多好啊,尤其是皇帝让贤臣们经常与太子接触,兄友弟恭就代表着不会出现玄武门政变,就代表着不用担心站错队。

最主要的就是不用担心掉脑袋。

于是,期待仙幕展示未来的人又多了很多个臣子,未来啊未来,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看到未来盛世之景前,我们需要知道,新皇出现,新盛世出现,也就意味着唐太宗所带领的贞观治世被留在了历史里。

也就是意味着……陪伴我们许久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离世。】

方才的兄友弟恭和谐氛围突然消散,不知道多少人的笑容僵在脸上。

“它这是准备详细介绍朕的逝世啊。”李世民想洒脱一笑。

不过没笑出来。

臣子们的窃窃私语消失。

殿中不由得陷入一种恐慌的情绪,依据仙幕之前浅显的透露,也就是……

再过十几年他们的陛下就会去世……

直面死亡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直面死亡会让生者心中“咯噔”,心惊胆颤,害怕失去。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死因,众说纷纭。】

李世民心中酸涩,他的死因,他多少猜出来了,可能就是病逝吧?

一个朴实无华的逝世理由。

就如同他的降生一样平常的一天,平常的去世。

不同的就是可能悼念的人会多了一点点。

【有人说,李世民的逝世,与伐辽东路上中的那只箭上有关】

李唐臣子:“???”

“陛下在辽东中箭!!”

“什么时候!!”

仙幕的话,在武将耳中无亚于晴天霹雳,他们的陛下,御驾亲征时受伤了!

反应过来辽东是哪里的臣子,目光如炬,死死盯着李世民。

魏征:“陛下!辽东中箭就是征讨高句丽之时!”

尉迟敬德:“陛下!您那时候是御驾亲征!”

前面仙幕或许有提到什么,或许也有提到他们陛下晚年御驾亲征,但他们早已忘记,或者说没怎么关注到,因为仙幕前面就会夸夸夸,夸得他们头晕脑胀,飘飘然,哪里还记得御驾亲征的危险。

长孙无忌:“陛下!征伐高句丽时已是贞观晚年,您那时候已经五十知天命之年,竟还敢御驾亲征!”

熟知自己本性的李世民尬笑:“朕朕朕…… ”

心中的酸涩早就跑得没影子了,李世民直面诸臣子不敢置信,直面长孙氏与三个孩子惊恐的脸。

他能说未来的自己可能就是因为晚年才敢御驾亲征吗?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认识自己。

李世民知道自己的性子。

人不风流枉少年,贞观年初就连教导近卫射箭朝中官员都各种劝谏,可以想象得到他当上皇帝之后定然也不敢立在危墙之下,定然从未上过战场,因为他敢上战场他的那群谏臣们就一定会死谏,他都可以猜出自己未来只能听着那些捷报解解馋的惨状了。

如此,等到了晚年,大唐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他他他……

李世民泪目,他上个战场不也是正常吗?

就是非常不小心的中了个个个…… 箭?

不过无论怎么样,此刻,李世民已经看到未来绝对不会在战场出现的悲惨事实了。

他的臣子们未来绝对不会让他有机会上战场的!

【对于这个说法,有些人觉得很离谱。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辽东中箭,贞观二十三年去世,这箭伤可能伤身,但未免也潜藏得太久了吧?说因为箭伤而去世过于离谱了吧?】

李世民想点头,四年时间,再怎么受伤一堆金创药下去也该好了吧,怎么可能受伤呢!

他觉得这消息不保真,应该是仙幕瞎编的。

最主要的是,他若御驾亲征,身边的近卫应该就如同心圆一样层层防备,就差在战场上建造一座金屋把他藏起来了,身边有那么多人包围保护,怎么可能中箭?

然后感受到包括长孙皇后在内的一堆文臣武将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后……

李世民:动都不敢动,说都不敢说。

因为认为一切皆有可能的诸位臣子们现在各个憋着气。

主要是生自己的气,可能没保护好陛下的气。

房玄龄看出陛下的想法,语气幽幽:“仙幕所说的这种猜测非无的放矢,或许陛下真的在远征高句丽时中箭了也说不定,箭伤,伤身。”

程咬金常年站在李世民这头,看李世民有话想反驳但不敢说的样子,他弱弱发言反驳:“但这件事情若是真的,仙幕应当会放出史料中的记载,但仙幕关于这件事情上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出现。”

李世民心中疯狂点头,可不是,这次仙幕可没有放出任何史料。

不过对于程咬金的话没有人回应,因为后面仙幕后面又有话说了。

【有些史学家认为李世民会因为这一点而死是因为他们猜测:一是箭伤让李世民十七岁之后就开始奔波在战场上的身体进一步崩坏。】

无数臣子点头,很有可能。

他们决定了,以后死也不要让他们的陛下御驾亲征!

【二则是…… 箭上有毒。】

臣子们:“????”

“!!!”

“这可比前面的箭伤伤身来得可怕!”

尉迟敬德惊恐脸,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是辽东的金汤箭!那群蛮狠不讲理的家伙,他们的毒箭赫赫有名!”

李世民这一下脸色也变了,方才还有点不信邪,但眼见着仙幕越说越真,由不得他不信。

年老的时候中毒箭这可不是开玩笑,本来年纪就大了,这一毒箭下去死得更快了。

【北方猎物巨大,为了能够顺利狩猎,这些外邦常常使用毒箭李啊进行狩猎。

而当战争这个东西出现之后,毒箭这个东西,有市无价,非常好用。

《后汉书·东夷列传》:“抱娄,古肃慎之国也,以青石为,皆施毒中人即死。

《魏书》记载:奴“秋收乌头为毒药,以射禽兽”。

抱娄国也就是唐之羯羯,依据上述文献记载,游牧民族自古以来爱用毒,乌头这种会对人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毒效作用的毒性植物,「1」他们最爱。

中原对毒这种东西也玩的很六,比如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贼律》就有明确规定“有挟毒矢若堇毒,皆弃市。”「1」

毒这种东西,坏人都爱用。

什么箭上涂金汤,感染伤口,什么眼镜蛇五步蛇七步蛇,通通用上。

尤其猎杀唐太宗李世民的毒箭,这种东西当然要涂上世界上最毒的药,才不会让那把射中千古一帝胸膛的箭埋没了名声。】

李世民:痛苦脸

但深觉有理。

其他臣子深叹,如果给他们自己一个机会可以来射杀高句丽的帝王,别说什么金汤箭,毒蛇箭了,那是直接发动万军,万军每军人手一把弓,每把弓箭上都涂上鹤顶红等顶级剧毒。

万箭齐发,要的就是求有一箭走了狗屎运能够射中敌军将领,来个一箭封喉的效果。

所以…… ,他们陛下未来真的很有可能死于毒箭啊!

这是什么人间惨案!

【《资治通鉴》等书称:贞观十九年,时太宗患痈,太子为上吮痈

“痈”有人认为是一种毒疮,在后世人很多人看来这个应当就是毒素在人体上的反应。

虽然无法百分百确定,但史学圈很多人对唐太宗曾中毒,后因毒而亡的说法深信不疑。】

还别说什么史学圈相信这件事情,此刻大李唐界面他们这些人听着也觉得很可能,他们的陛下很有可能御驾亲征,御驾亲征就很有可能在战场上真的被射中过,那箭上真的有可能有毒。

深信!

他们在深信中也没有放过一个细节,那就是……

他们的太子竟然曾亲自为他们陛下吸毒疮!

这是什么人间仁孝正确范例!

李世民看向太子,瞳孔震惊,他的太子竟然曾为他吸过毒疮!

李承乾也没有想到在这里他竟然会拥有姓名,他憋出眼眶中的泪,泪眼婆娑:“父皇患痈,儿臣为父吮痈又有何妨!”

李世民泪目:“承乾吾儿……”一切尽在不言中。

长孙氏看着李承乾的眼中含泪,只觉得儿子确实孝顺,她摸了摸李治的小脑袋,握住李泰的手,柔声道:“你们的兄长仁孝,治儿和泰儿可多像兄长学习。”

李治和李泰看在眼里。

李治望着李承乾这个兄长的目光好似看着曙光,他觉得这个兄长实在是孝顺榜样。

学习之!

【但前面我们也说了,对于太宗逝世的原因众说纷纭,另一个获得众人认可的一个原因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死于疾病。

不是箭伤延伸出来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

【流传的疾病之一:李世民患了痢疾,临近去世的那个月,饥不能食,夜不能寐,头发花白,身体枯瘦。召见大臣交付后事就撒手人寰。】

知道痢疾是何物的唐太宗眉头紧促,这个逝世理由好似也可以,就是这个痢疾吧……

李世民嫌弃脸:“痢疾使人发热、腹痛。朕晚年还饥不能食,夜不能寐这死也死的不利索?”

长孙皇后紧张得掩住李世民的嘴:“陛下不要乱说,仙幕都说了众说纷纭,或许说的不对也有可能。”

李世民轻笑,感受到妻子的不安,拿下嘴前的手:“朕晓得皇后之忧,不说不说。”

【除了痢疾,流传的最广的第二个疾病就是李唐皇帝这一家子都有的一个遗传病。

这个遗传病从李世民的爷爷奶奶辈就出现,延续到李唐的最后一代皇帝。

这病啊,不是外面来的,这病是李唐祖传的哦!】

这可不得了,这一番说法获得所有人的关注。

一个疾病能传那么多代?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啊!

李世民心有隐忧,开始想他的爷爷与父亲,宗室里有什么病是具有共性才能被仙幕赋予遗传病之名。

“祖传疾病?是什么病?”他想了下身上有没有什么不适,还真没有。

【“风疾”

这个就是普世认为的李唐皇帝共有的遗传病,有些人认为这个病类似现代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些人认为类似现代的遗传性高血压。

贞观二十一年《温泉铭》拓片言:“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

对于唐太宗是不是真的患有这种疾病,《温泉铭》证实了李世民确实患有此病。

有历史记载,而非谣传。

这个病发病时头晕目眩让人不适,它凶残到什么地步呢?

史料上唐高祖、唐高宗,以及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都受到过这种疾病的折磨。「1」

唐高宗三十五岁就被这病折磨得上不了朝,得靠自己媳妇儿撑着。】

【贞观二十年:至京师太宗气疾发动,令太子总摄机务,“朕有气疾,暑辄顿剧,往避之耳”;贞观二十一年: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贞观二十三年: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1」

贞观二十年初李世民因“气疾”休假小半年,第二年就因为祖传的“风疾”照拂,得放下政务前往温泉山庄缓解风疾「1」,故而才有我们方才看到的《温泉铭》碑贴来佐证这个疾病。】

李世民看得那个叫一个头两个大,头晕目眩他的老父亲确实有,但他们从未想过原来他未来也会有!

甚至未来的后辈因为这个病惨到得靠媳妇儿撑着!

李世民想到老父亲每次犯病时总是头痛欲裂,面目狰狞,就觉得不忍。

看来得找医师调……

嗯,调不好才是让人悲伤的一件事情。

听完风疾,李世民就看到仙幕后面隐隐透露出来的其他东西了。

明显的他不仅仅苦那所谓的祖传的“风疾”,前面的气疾也不容小觑啊!

【当然,对于李世民逝世的原因,还有更为离谱的疾病死法。】

【比如史学家们根据唐太宗“登高气喘加剧”的记载,认为李世民的心肺功能在后期可能退化了,最后死于心肺方面的疾病。

当然最为离谱的是有人用算命盘算出太宗令丑土破左右两午火,唐太宗李世民啊,心脏不行,死在心衰和脑出血。】

激动卡壳。

李世民沉默,但震耳欲聋。

幽幽道:“所以仙幕说了那么多,好像不是每个都靠谱,所以有哪个靠谱的…… ”

他怎么觉得,未来会得很多病…… ,但未来又不会得那么多病,这些都是谣传……

该说不说,其他臣子也有这种感觉。

长孙无忌:“仙幕列举了毒箭,列举了痢疾,还说了毒疮,风疾,气疾。其中以毒疮,风疾,气疾加了佐证史料,这三个应该才是真的的,其他都是猜测。”

像什么算命算出来的心肺、心衰、脑死,一看就不是什么靠谱的死法。

李世民叹气:“朕就想知道未来到底是如何死的,怎么就如此之难。”

知道未来如何死的,就能够针对性的进行弥补措施了,但现在真觉得仙幕说的这些一个赛一个不靠谱,靠谱的“风疾”还是一个无解之病。

李世民心有戚戚,难道天注定亡他李世民?

转瞬间,李世民就把这悲戚的想法收了起来,怎么能怎么想呢,他老父亲也有风疾,满打满算不也活了七十岁?

李世民目光再次恢复坚定,道:“仙幕应该不会如此不靠谱,它现在所说的这些疾病皆不算急症,不会夺人性命。”这些病啊,磨人而已。

其他臣子也认同李世民的想法,认识仙幕许久,他们觉得后面应该还有其他反转。

【当然,从上面的说法我们可以知道,众说纷纭的猜测中,谁才是真正靠谱的致命原因呢?】

李世民目光如炬,眼含七分期待,三分惶恐。

致命原因……

【对于太宗的致命死亡原因,很多人的在《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看到了。

他们看到了,他们深信,这就是唐太宗最后会逝世的真实原因。】

仙幕在吊人胃口,李世民和他的臣子已经忍不住猜测起来了。

“致命原因是什么?难道真的是急症?”

“会不会是中风?”

“难道真的是心衰?”

“马上…… ”

程咬金的猜测被尉迟敬德伸手捂在嘴里。

尉迟敬德嫌弃脸,用眼神示意:兄弟,这话可不兴说。

但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住他们这些人的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

是仙幕之前所说的那些吗?还是还会有其他疾病没有讲?

长孙无忌轻叹,引起身边房玄龄的注意力。

房玄龄:“长孙兄可有烦恼之事,怎在叹气?”

长孙无忌确实烦恼,他再次轻叹:“仙幕讲陛下逝世的原因,虽不靠谱,但皆正面,现在吾只希望仙幕若是还要讲其他的,也要是正面的。”

他刚刚可听到了程咬金的未说之话,只觉得这是什么虎狼之词,什么马上风啊!他妹妹还在呢!

他只期待未来皇帝妹夫也是个靠谱的。

房玄龄笑了,虽然不懂长孙无忌真正在意的点,但也懂得长孙无忌的担忧,劝慰道:“长孙兄无需担忧,陛下能够被仙幕称之为千古一帝,并且受到后世敬仰,死因定然不会荒唐到哪里去的。”

长孙无忌表示并没有被安慰到,他还是担心啊,只希望仙幕说出来的逝世原因是正面的,要不然他们陛下就是在整个大唐人面前丢脸了。

【《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皆记载:

那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

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1」】

【唐太宗最广为流传的死因——太宗喜好方术,与另外两个千古一帝一样没能逃脱真香定律,贪求长生,死嗑硫化汞丹药,中毒暴毙。】

长孙无忌:“…… ”

好消息,他们陛下最广为流传的死因与下三路无关。

坏消息,他们陛下最广为流传的死因嗑药,更荒唐了!

李世民:“…… ”

这就没有一个是好消息QAQ

李世民痛苦脸:“朕现在宁愿死因是方才算命算出心衰和脑出血而死也不愿是嗑药而死的。”

其他臣子认同,他们还记得他们陛下对迷信活动嗤之以鼻,曾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绝不像秦皇汉武一样嗑药追求神仙方术。

【真香定律。】

仙幕播放出一个视频,视频中的人尚且年少,意气风发。

那个少年郎信誓旦旦,在一群大老爷们面前放声道:“秦始皇为方士所诈,遣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神仙。「1」”少年人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脸上嫌弃之色表明了一切。

画面一转,还是这个少年人,他继续放声:“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1」”

“据此二事可知,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 ”

画面中的少年人,整个贞观年间的人都很熟悉,他们看向上首的李世民。

呵。

李承乾和李泰、李治看看仙幕上的少年人,再看向自家老父亲。

李承乾和李泰、李治:沉默,但眼中有话。

仙幕再次播放,这次是在一个宫殿内,太监站在一个皇帝面前扬声宣讲诏书。

“夫生者天地有大德,寿者脩短有常数。寿以百龄为限,莫不同焉;皆得之于自然,不得强求。生必有终,皆不能免。「1」”

旁边贴心的标注出时间:贞观十一年二月。

众人再次看看仙幕上的人,再看向现在身边的李世民,一切尽在不言中。

良久,李世民本人打破了这片死寂,他幽幽道:“何等超然洒脱,何等透彻的话啊,众位爱卿觉得呢?”

是的,是个人就能看出来,仙幕上那三番话都是他讲的。

李世民终于懂得什么叫做真香定律了。

就是脸有点疼,自己打的。

【诸位应该都看出来了,曾经对迷信活动嗤之以鼻的李世民不自信的把目光转向了超自然的力量,期待永生】

【不可否认历史记载中有关于太宗嗑丹药的记载。

李世民的晚年可能真的像我们方才说的一样,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他为太子解决后顾之忧,把权利顺利交接给太子,他将后世安排妥帖后,拜佛度僧,开始尝试嗑丹药疗法。

这是一种老旧无用,但又新颖的进口疗法。

此疗法进口,来自印度婆罗门僧人,这是它的新颖之处。

但老旧在已经被秦皇汉武肯定过绝对无用。】

【所以最后的结果也很直接:婆罗门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1」

《旧唐书??天竺传》: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

《旧唐书??郝处俊传》中有处俊谏日:“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

榜一榜二的经验教训还是非常借鉴意义的,太宗陛下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得出了秦皇汉武一样的经验教训,那就是丹药无用“服竟无异效”。

还算不赖,没有好的效果、也没有坏的效果。

工业毒物凝结而成的丹药没有直接过害死人就是最好的结果。】

榜一榜二大哥此刻很无语。

就连刚刚听到唐太宗这个后辈在背后说他们求长生乃荒谬之事都没有这个无语过。

秦始皇:“这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史料上明确记载了朕求长生不得,竟然还信方士。”

秦始皇浑然不想想当年仙幕晚了一点点时间回来就要继续服用丹药的糗事。

这辈子就没有接触过方士的刘彻很有底气嫌弃唐太宗:“荒唐小儿,方才还信誓旦旦看破生死,这会儿怎么就开始服药了。”

他摇头:“真丢千古一帝的脸啊。”上辈子也是走真香路线的刘彻感叹。

李世民捂脸,此刻他即使没有听到其他界面的帝王如何说,但用脚趾头猜也猜的出来。

他看向身边的长孙氏,熟悉的温柔包容目光。

他看向下首的臣子和皇子皇女们,这些人有志一同的眼观鼻鼻观心,就是不看他。

李世民勉强微笑,继而像放下什么似的笑道:“看来仙幕说的这个嗑丹药,还真是朕晚年嗑过的。诸位爱卿,朕未来替你们试过了,嗑药无用,还是好好保重身体为好。”

李世民的话像是一颗石子落入平静无波的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

臣子们哈哈大笑。

尉迟敬德:“陛下,咱们以后就好好养身体!”

长孙无忌:“陛下说的有理,这些丹药害人不浅,方士和僧人果然不可老靠。”

“陛下,仙幕说这丹药是什么工业毒物凝结的,不知道是不是很难吃?”

叽叽喳喳的话在殿中回荡,但至少不是那么沉寂了。

李世民紧绷的情绪松懈下来,就颓然了,他握住长孙氏的手:“观音婢,你说朕未来是不是真的嗑丹药而死啊。”

长孙氏握紧李世民的手心,轻声道:“仙幕还未下定论,陛下怎自己先给自己盖印了。”

李世民轻叹,这不是才发现他对自己的了解不够透彻,正怀疑自己呢。

看来晚年的他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李世民心中酸涩。

【我们方才的这些讯息要是合并起来就是:

贞观十九年的冬天,唐太宗迎来了从意气风发走向迟暮的转折之年。】

本以为沉寂下去的仙幕再次播放起了声音和视频,引起众人关注。

李世民仰头,对,好似就是贞观十九年开始的。

开始了他的落幕。

【贞观十九年,我们的老祖宗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句丽,倒霉的,中了个毒箭。

远征路上环境恶劣,再次倒霉的,他患上痈病。

第二年,李世民这个老祖宗回到长安但病情未愈,只能把军国机务委任皇太子处决。还好太子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处理国事熟练,还仁孝,不离他左右,随时侍奉。

等病情好转后,他火急火燎地跑去灵州溜达。

再再次倒霉的,路上又患上了比痈病还要严重感冒,身心俱疲,只能窝在京城调养身体。

第三年,贞观二十一年,他本打算再一次亲征高句丽,再再再次倒霉的患上风疾,身体每况愈下。

疾病接二连三袭来,病魔的嚯嚯下吃药已经无济于事。】

【死亡即将降临,那个印度的婆罗门僧出现在他面前,自吹自擂,“自言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

长生不老的诱惑极大,于是我们的老祖宗放弃了他年轻时豁达的生死观,忘记了秦皇汉武的经验教训,终于还是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他对僧人以礼相待,奉为上宾,收集天下奇药异石,有求必应。

然后吃到了有毒物质炼制而成的“长生不老药”】

唐太宗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这是什么霉运之神附体吗?”方才散着没感觉,现在连起来越瞧越觉得倒霉!

李世民说出了其他臣子不敢说的话,老实讲,他们这辈子就没有见过这么倒霉的人,怎么整天生病哦!

【倒霉的是长生不老药并没有让李世民得到长生,只得到了身体进一步恶化,老来昏聩,天命之年,几枚丹药将这位大唐帝国天子,曾经的天可汗,中原最高统治者送上西天。

那年,他弥留之际,含风殿长孙无忌长跪不起,想起峥嵘岁月,想起渭水河畔吓退十万雄兵,时光不逆流,长孙无忌悲不自胜,涕泗横流

那年,他回光返照,留言托孤:“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1」

那年,翠微宫,太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昼夜不离,以泪洗面,数日茶饭不进。

那年,他泪水夺眶,对太子动情而言:“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馋人间之。”「1」

遂草拟遗诏,轻闭双眼,与贞观时代一起长辞,终年五十一岁。】

仙幕的话好似盖棺定论。

李世民:“真的是因为嗑丹药而死啊??”

倒霉了一连串,最后死于嗑药?

这视频可是能被各界面与他治下的臣民看到的啊!

李世民欲哭无泪,只觉得自己勤勉一生,没想到一世英名临老了竟然被自己摆了一道。

悲兮!惨兮!

房玄龄与众位臣子对视,皆觉得不忍看自家陛下的悲惨样子,忍不住想出声安慰,然后就听到仙幕说:

【嗯…… 以上这些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老祖宗的死因请不要抱有太多的真情实感。

因为以上情节有个名字《论不世出的至治之君死后风评是如何被害的》】

【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的唐太宗的死因怎么可能这么窝囊呢!】

方才真情实感一路的唐太宗李世民:“????”

“假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