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胡台镇的僵尸企业

这些僵尸企业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在早年间,获得了牌照,只不过,由于跟不上时代潮流了,渐渐的沦为了落后产能,产品卖不出去了。

但这些僵尸企业们,也不想解散,于是就影响着胡台镇的政府,让政府减少或者完全停止对新牌照的颁发,如此一来,便让僵尸企业所拥有的老牌照值钱了。

僵尸企业便可以被新公司并购,借壳进入某一领域的赛道。亦或者,不被并购,单纯的就是收一笔牌照过路费。

在程勇的一番操作之下,胡台镇的机关事业单位变天了,许多吃咸饭的工作人员,直接下岗待业。

对此,众人十分不满,向程勇施压。

程勇回答:“僵尸企业不破产,还等着我给你发钱补贴吗?我还有钱吗?”

“你们的存在,犹如寄生虫一般,只会加重民众的生活成本。”

“我不仅让电视台倒闭了,我还让车辆报废站倒闭了,让城市绿化部门倒闭了!”

“一棵树而已,特么的,我看了一下,好几千块钱,就不能买一些便宜点的树吗?”

“还有车辆报废站的存在,只会降低车企的生产标准,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车企如手机,咱们不能向着安卓迈进,要朝着苹果靠拢。”

“我们不要想着,通过降低品质,来增加购买频次,这样只会是越来越低端,这种思维的本身就是很廉价的。”

话虽这么说,大话听着也好听。

可触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谁也不会干。

不仅电视台、车辆报废站、城市绿化部门、越来越多的国营企业,都赶在了找程勇麻烦的路上。

甚至,就连屠宰场的师傅,也都不满程勇的新政,怎么能放开屠宰许可证,让广大民众们都养得起猪呢?这样农民不就不用买猪肉了吗?猪肉的价格,还怎么上去?

当这些人都来找程勇麻烦的时候,程勇早就一个人逃之夭夭了。

程勇来到了宁远市,找到了黄百川书记。

黄百川书记,对于程勇的所作所为,表达了高度的赞扬。

听到黄百川书记这么说,程勇的心也放下了。

回到胡台镇,程勇带着一批副镇长,强行推广新政。

第一步就是拆掉了屠宰场,不以污染为理由,禁止农民养猪。

第二步便是关了乡镇电视台,一个纯纯吃财政补贴的电视台,已经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第三步是关停了车辆报废站,优化了车辆的年检措施,减少人们不必要的买车开销,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整肃城管队伍。

城管属于编外人员,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属于编制内人员。

城管的形象,也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形象。

在多重的举措之下,人们发现,在胡台镇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了。

当有外地来的网红,来访谈本地人的时候。

本地人一开口,就是提起了程勇的好。

“咱们以前的电瓶车,都不能上路,亦或者电瓶车要安装踏板,总而言之吧,要么逼迫大家都去买汽车,要么逼迫大家都更换电瓶车。”

“即便买了小汽车,还没用多少年就报废了,这不可惜嘛。”

“程勇成为咱们胡台镇的镇长之后,这些限制全都没了,咱们自己的人身安全,最在意的,其实是咱们自己。”

“程勇镇长还说,使用汽车,才是造成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反而小电瓶车。能够疏解城市的拥堵。”

“咱们现在看电视,也没有杂七杂八的广告了,也不需要使用什么会员了。”

“那些黑心的资本家们,难道不想搞广告嘛?当然想,为什么不呢?因为可以刷机了嘛。”

“在电视领域里,形成了十分充分的市场竞争,所以啊,咱们当地人都念着程勇镇长的好。”

程勇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了起来。

有知名记者们也来到过胡台镇,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一番,觉得胡台镇和其他的地方,还真的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是全方位的,知名记者们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有些不一样。

……

胡台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那些僵尸企业们下岗的人群,也进入了服务外地游客的队伍之中。

他们把这种下岗叫做下海,许多人都做起了生意了,专门去服务外地的游客。

外地的游客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一时间,竟然涌现出了无数的创业者。

这些创业者,都秉承着胡台镇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真诚。

犹如在刚刚经济开放的时候,万众创业去给外国人提供廉价的商品似的。

但不管怎么说,那些被程勇下令关闭的僵尸企业,从那些僵尸企业里下来的人,并没有失业。

因为,现在的胡台镇,已经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下岗,并不是一件愁事儿,反而对于下岗人员来说,是一件幸事儿。

以前外地游客们,在胡台镇买不到的商品,得不到的服务,在那些下岗人员的创业环境下,所有的空缺都被补足了。

整个市场,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

在大家都热情高涨的时候,程勇也前往了一次吕昴的体育馆。

如今,吕昴体育馆的面积,相较于最初,已经扩大了十几倍了。

各种健身设施,增值服务,应有尽有。

尤其是新星羽毛球比赛,每天都在场馆内上演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最喜欢来的地方,便是来到这里打羽毛球了。

“我觉得,胡台镇的房价,可能会上涨了。”

“咱们这么多的外地游客,总会有一些人,是愿意留在胡台镇养老的。”

“你瞧瞧看,胡台镇这么宜居,物价便宜,工资高,能够虹吸全国的资源,况且,这里还鸟语花香的,交通便利,在这里养老,难道不好吗?”

“是啊,这里人杰地灵,我以后老了,肯定要在这里定居的,在这里,说不定也有炒房的机会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