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一触即发(上)

八月十二,易出行。

自前段时间的一场瓢泼大雨之后,陕西再度恢复了往日的干燥。

漫天烟尘与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交织在一起,给予人一种莫名的窒息感。

在天空飞鸟的注视下,一座临时的营寨于山脚下拔地而起,入目尽是身着红色鸳鸯战袍的官兵,整齐划一的口令声响彻此间天地。

已是离开川蜀将近一月的时间,自从接到了天子的圣旨,命白杆军赶赴陕西平乱之后,数千将士便自重庆府乘船沿运河一路向北,日行百里不止。

到了西安府之后,又于当地休整了两日,筹措了一番粮草之后,方才一路步行赶至延安府的凤凰山。

凤凰山是延安府西北屏障,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山畔上修建有大量城防设施。

北宋名将杨延昭便曾于此地调兵遣将,至今仍为当地人所传颂。

山畔的一处缓坡上,京营副总兵黄得功一身甲胄,面容冷凝的盯着延安府城所在的方向,紧握缰绳的右手微微颤抖着。

一连月余的急行军,使他本就偏黄的皮肤黝黑了不少,脸上也多了不少风霜之色,如若不是亲近之人,只怕谁也无法将面前这位黑瘦的武将与昔日领兵出京,意气风发的黄得功联系在一起。

不远处,被众多亲兵簇拥着的马祥麟也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其瞳孔微微收缩,眼眸深处的精光愈发咄人。

过去几个月的淬炼使这位白杆军的主帅成熟了不少。

‘‘此地距离延安府城还有多远?’’

半晌,缓坡上的黄得功沉声发问,打破了此间天地的沉默。

原本按照计划,他们应在八月初就能抵达延安府城,但这一路走来所遭遇的流民百姓数不胜数,甚至还遭遇了几支‘‘义军’’,令大军耽搁了几日的功夫。

依着军中‘‘夜不收’’探听到的消息,延安城外已是聚拢了数万流民,另外自立为王的王嘉胤也将其麾下主力由老巢府谷县调到了延安城外。

其真实意图,不言而喻。

‘‘回将主,’’闻言,缓坡上的一名副将便是忙不迭的抱拳应道:‘‘不到六十里了…’’

兴许是知晓一场‘‘血战’’一触即发,这名副将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眉眼之间更是充斥着一抹兴奋之色。

随着‘‘义军’’首领王嘉胤自立为王,其性质也由最初的‘‘民乱’’转换为‘‘叛乱’’。

前段时间,自己已是因为平定‘‘奢安叛军’’而积攒了不少军功,倘若今次再能有所斩获,说不定便能向参将的位置努努力…

一念至此,这名将校的呼吸便是急促起来,眸子中也是射出了一道灵光。

没有机会副将脸上的异样,高居于战马之上的黄得功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微微眯起了眼睛,于心中默默寻思着。

相比较山路狭窄的川蜀,陕西道路更为平坦,纵然军中士卒多以步卒为主,不足五十里的距离,至多两天的功夫也就到了。

自己麾下拥兵数千,而王嘉胤麾下的叛军却是两万有余,身旁还有数万流民相助,这一仗该怎么打呢…

深吸了一口气,黄得功脸上的表情愈发深邃。

‘‘将主,’’见黄得功沉默不语,刚刚做声的将校不由得小心翼翼的说道:‘‘延安府毗邻延绥镇,何不再等上几天,调集延绥镇的大军,以狮子搏兔的姿态,将叛军全歼灭?’’

言罢,这名将校便是下意识的低下头,胸口不住的起伏,好似有些不敢面对黄得功的凝视。

‘‘对啊,何不调遣大军?’’

‘‘叛军已是在陕西作乱一年有余,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只怕也具备了些许战力。’’

不多时,窸窸窣窣的议论声便是在缓坡之上响起,令得始终沉默不语的马祥麟不由自主的皱起了眉头。

他们这一路行军本就多耽搁了几天的功夫,若是在派人与三边总督武之望交涉,令其出兵镇压,这一来一回,只怕最快都要再耽搁半个月的功夫。

那叛军首领王嘉胤已是公开自立为王,围困延安府城,随时都有可能破城而入。

如此局面下,当兵贵神速,岂容瞻前顾后。

烈阳当空,马祥麟却是有种如坠冰窖之感,恨不得下一秒便能出现在延安府城之外。

‘‘诸君觉得,那王嘉胤为何突然领兵围困延安府城,甚至迫不及待的称王?’’

不知过了多久,在诸将士茫然的眼神中,黄得功听不出喜怒的声音于缓坡上响起。

刚刚做声的那名将校闻言便是心里一松,他还真怕黄得功会怪罪其‘‘延误战机’’。

‘‘还请将主解惑?’’

彼此对视了一眼过后,几名面带不解的将校下意识的开口。

难不成此事背后,另有隐情?

没有直接回答众人的发问,黄得功笑而不语的微微摇头,虽然手中尚没有切实的证据,但他总觉得此事怕是没有这般简单。

那王嘉胤之所以能够在三边总督武之望的眼皮子底下‘‘招兵买马’’,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其始终没有打出旗号,自立为王。

这才能被昔日的陕西巡抚胡廷宴和延绥巡抚岳和声彼此推诿,将其定性为‘‘乱匪’’。

乱匪与乱军虽是一字之差,但其性质却是天差地别,朝廷或许会对地方上的山贼乱匪视而不见,但决不允许有人动摇大明的国本。

那王嘉胤能够在一众流民百姓中脱颖而出,定然不是易与之辈,岂会不清楚如此浅显的道理?

但王嘉胤仍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自立为王,甚至围困延安府城,其背后怕是藏有某种心情。

依着手下的情报来看,王嘉胤围困延安府城已是有一段时日,但始终为而不攻,或许其中存着动摇城中军民军心,使其不攻自破的心思,但估计也有‘‘养精蓄锐’’等待决战的意图。

十有八九,这王嘉胤怕是已经知晓自己奉旨赶赴陕西平乱的消息。

那么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甚至还让王嘉胤拥有了能与官兵对峙的底气呢?

究竟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一切的背后估摸着藏有不少隐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