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出航途中

龙滨。

中国北方的一座港口城市。

广袤的北国风光尚未褪去,三月的春色依旧料峭,福海集团码头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巨大的条幅被气球悬挂在半空中,无数的礼花飞上天空,呈现出一片喜庆的景色。

历经三年的打造,海上巨无霸蓝鲸号终于迎来了光彩夺目的时刻,经过一系列的验证和改装,蓝鲸号首次任务确定下来了。

经过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者十余年的努力,国家确定首次可燃冰开采任务设定在神狐海域,承担这个重要任务的就是蓝鲸号。

这也跟作为蓝鲸号的缔造者、福海集团董事长卢正涛最初的目标一模一样。

福海集团为了蓝鲸号,动用了数千工人,耗费了数十亿的资金,就是为了能够让这座世界领先科技水平的第七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可以为开采可燃冰,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起航仪式简短而隆重,所有参与蓝鲸号建设的代表整齐排列在码头上,用海工人特有的方式欢送它。

伴随着一声“启航”,汽笛声响彻整个港湾,蓝鲸号在拖轮的带动下缓缓离开了码头。

蓝鲸号具备自主航行能力,离开码头之后不久,在八台推进器的巨大动力下,蓝鲸号朝着数千公里之外的南海奔去。

叶天良与钱荣辉并肩站立,朝着码头上的工友们挥手告别,两人都是福海集团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他们早在一年前就开始进驻蓝鲸号,熟悉各自的工作岗位,对于这座海上城市的复杂程度,两人是深有体会。

不说蓝鲸号上的各种设备,光是迷宫一样的通道,就让不少刚上船的人忘记了自己在哪个地方了。

好在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大家对蓝鲸号的构造都了如指掌,再也没有最初的那种窘境,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对于蓝鲸号性能的掌握。

从龙滨的码头出发,到中国南海的预定开采地点神狐海域,蓝鲸号需要连续航行七天七夜。

叶天良从机舱值班归来,刚刚回到了休息区,就看到公告栏上写着通知,几个工友正站在那里议论。

“又有什么消息了?”叶天良来到他们的身后问了一句。

“没什么,好像是科普讲座,你去吗?”有工友随口讲道。

科普讲座?叶天良把脑袋凑过去一看,原来蓝鲸号需要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可燃冰试采指挥部决定在船上举行一系列的活动,让船员和科技人员的海上生活不那么的枯燥乏味,还能够提高集体凝聚力。

作为一座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钻井平台,科普项目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也可以让蓝鲸号上的人们能够更加直观、确切地知晓自己所承担的重任是多么的了不起。

“当然去了!回房间睡觉多没意思,去听听也挺好的,看这上面说,讲课的都是博士、教授,这在平时别说听他们讲课了,就是见上一面都很难!”叶天良还是很会算计的。

“说得也对!”工友听叶天良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

冯晨一站在蓝鲸号多功能厅的门口,此次蓝鲸号出航本来没有他什么事儿,周岩甚至已经给他安排了一项新平台的改装设计任务。

谁知蓝鲸号准备启航的前一周,原定上船的一位设计师突发疾病住院,试采指挥部立即让福海集团紧急派遣一个熟知蓝鲸号构造和设备情况的工程师前去。

张宇杰接到这个通知之后,二话不说立即把任务交给了周岩,四叶草的设计工程师们最熟悉蓝鲸号的情况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一般。

冯晨一就这样被“抓”来了。

等到他再一次登上蓝鲸号的时候,赫然发现船上竟然有宝藏!

蓝鲸号的首次任务就是开采可燃冰,这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五大科技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为了此次开采,蓝鲸号上来了许多的中外科技人员,有的甚至在国际上都非常知名。

对于冯晨一来说,能够与国内顶尖的能源开发科研人员交流,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学习机会了。

虽然这些科研人员也非常忙碌,即便是在航行路上,也都忙着准备着此次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可再忙也能够抽出一点点的时间来。

于是乎,这种科普科研讲座就应运而生,成为了蓝鲸号上一座流动学堂,而作为技术支持,平日里时间比较充裕的冯晨一成为了这个活动的主持人。

“冯工好!”叶天良来到多功能厅的门口,大老远就看到冯晨一站在那里负责维持秩序。

“叶工好!”冯晨一冲着他打了个招呼。

“您喊我小叶就行了,叶工我可担待不起!”叶天良满脸笑容,“我就是个机修工!”

“机修工怎么了?没有你们的维护,蓝鲸号想要跑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冯晨一不以为然地讲道,他在叶天良的身上看到了赵景富和李桂山的身影。

年纪不大勤奋好学,这是新时代工人的优良表现。

“呵呵!冯工您说笑了,这都是自动化,我们也就是看着别出故障!”叶天良伸头望了一眼多功能厅里面,“冯工,今天是什么讲座啊,我看通知上说的是什么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那是什么玩意儿?”

冯晨一哈哈一笑:“那是咱们蓝鲸号此次任务的目标,可燃冰!讲课的是咱们国内著名的地质专家,正儿八经的教授!平日里想要听他的课那都得排队!”

“这么厉害?那我得见见世面!”叶天良点头不迭。

“赶紧找地方坐下吧!”冯晨一瞄了一眼手表,“时间快到了!”

叶天良进入多功能厅之后发现里面几乎都快坐满了,甚至有的人直接就找了个垫子坐在了地板上,大家都在低声的议论着今天的讲课内容,对于这种活动还是非常乐于参与的。

这时,冯晨一看到走廊的尽头快步走来了一个满头银发的学者,手中提着一只电脑包。

“黄教授,感谢您百忙之中过来为我们进行科普活动!”冯晨一赶忙迎了过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