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养殖之路,反对声音

养殖家禽牲畜,并不适合每一户人家,强行摊派,反而又会演变为苛政。</P>

顾正臣并没有回句容,而是在六里甸留宿一晚,第二日继续行走在句容分散的村落之中,察访民情。</P>

自从县衙鼓励百姓有冤上诉,警告地方大户之后,县衙处置了一批顶风作案之人,并强行命令里长将消息哀告知百姓,安排衙役暗访,若有百姓不知情的,里长则会受罚。</P>

面对强势的顾知县,再看看大族郭家的下场,加上顾正臣现在还成了句容卫的指挥佥事,是大明封爵之人,句容地方上大户更是没有人敢招惹顾正臣,唯恐避之不及,纷纷收敛。</P>

这让地方上,乡里之间变得祥和许多,里长与老人的职权得到了强化与稳固,责任也变得沉重起来,俨然成为了“皇权下乡”的代言人,县衙但有消息,里长与老人就得将所管辖的百姓聚集起来,通传消息。</P>

百姓也都清楚,里长、老人、大户再也不能随便欺负人,有委屈,有不公,完全可以去县衙告状。以前直接去县衙,未必能走得出去,兴许还没跑出三里路,人就被抓回来了。</P>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顾知县不仅允许百姓可以直接去县衙告状,还帮助百姓写状纸,甚至每隔一段时间,会有衙役或公开或暗访到村落,参加老人召集的“集会”。大户再厉害,也无法挡住县衙的人,更无法封锁消息。</P>

顾正臣走过民间村落,除了有限的日常纠纷外,并没有发现冤情,也没有构成案件的大事件。</P>

这次察访地方,顾正臣用了整整五日,走过了十二个村落才返回句容县城。</P>

骆韶见顾正臣回来,连忙上前道:“县尊,大好事,大好事。”</P>

“有何好事?”</P>

顾正臣问道。</P>

骆韶笑了起来:“南周有个叫周申的,他婆娘一产三男,可不是大好事吗?”</P>

顾正臣愣了下,问:“当真?”</P>

骆韶重重点头:“当真,县衙派人核查过了,三个男娃,都好好的。”</P>

“还真是一件大喜事,得上奏啊。”</P>

顾正臣认真地说。</P>

古代极重丁口,一胎三男这是大事,虽然无法归入到祥瑞之列,但也是祥瑞之外的大喜事,需要上奏给皇帝,告诉他有百姓为大明生了三个男丁。</P>

朝廷知道之后,还会给予赏赐。</P>

这种事并不算什么稀奇,去年就有地方一户百姓一胎三男,朝廷不仅给了不少钱财,还征乳母去照顾,这待遇可不简单……</P>

“你说的是南周?”</P>

顾正臣想起什么,确定了下。</P>

骆韶微微点头:“没错,就是南周,城南的那个小村落。”</P>

顾正臣想了想,对骆韶吩咐:“让南周里长周喜、周科,老人周知明日一早来县衙。另外,你告诉主簿和典史,今晚你们三人在知县宅用餐。”</P>

“好。”</P>

骆韶清楚,这是顾正臣又有事情要商议了。</P>

张希婉看着归来的顾正臣,颇有些埋怨,人家当知县,基本上都不出县城,可自家夫君倒好,不仅出县城,还一去好几天,若不是有张培护卫,着实令人不放心。</P>

吩咐小荷晚上加几个菜之后,顾正臣看着有些不满又心疼自己的张希婉,笑道:“不知民情,如何大治地方?你也不希望夫君是一个碌碌无为之人吧,你日后可是要当一品诰命夫人的,夫君总也得努力点才是。”</P>

张希婉连忙捂住顾正臣的嘴,着急不已:“那是一时戏言,岂能当真。”</P>

一品诰命夫人,张希婉并没有真正想过,只是嬉闹时,想象一品诰命夫人过的是啥日子。</P>

顾正臣疲惫地坐了下来,看着桌上一叠书信与文书,不由苦笑:“这才几日,怎就送来如此多书信文书。”</P>

张希婉将书信文书整理了下,先将一封信递了过去:“这是父亲写来的,你看看。”</P>

顾正臣接过信,不知道岳父大人又夹带了多少说教。</P>

张希婉在一旁轻声说:“彰德府税课司官员随意加税,不仅对百姓卖的瓜、菜、柿、枣上税,还要求百姓之家缴纳吃粮税,喝水税,用地税。这事被监察御史得知,上奏了朝廷。”</P>

顾正臣皱了皱眉,如此横征暴敛,恶意盘削,就不怕老朱送他们全家西行而去吗?</P>

朱元璋对此事的定位是:聚敛之臣,甚于盗臣。</P>

不用说,彰德府税课司的官员跑不掉,就是当地的知府恐怕也逃不了责任,这种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瞒过知府衙门,说不得是蛇鼠一窝。</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