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 章 弘光朝覆灭

就在此时——

朱由菘再次派出了一个重要人证——太监丘执中!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监,却是破局的关键人物呢?

因为——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皇帝素来只有通过太监,才能掌握了朝政。

于是,大明的皇帝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派遣太监自幼陪伴皇子们,作为他们将来掌权时的打手。”

不管是藩王也好,还是皇太子也罢,利用太监掌权,都是放之四海皆为准的规则。

甚至,发展到了皇帝给藩王赏赐太监宦官,藩王就要弹冠相庆的地步!

这些太监,也就是皇帝嘴里的“伴伴”。

而丘执中,就是太子身边的伴伴。

丘执中自从太子年幼,就常伴太子身边了,更是太子的伴读太监。

作为“发小”加“同窗”,太子岂能不认识丘执中?

然而……

这假太子,本就是假货,怎么会认识丘执中呢?

丘执中的证词,为真假太子之大辩论,画上了句号。

刚刚还在朝堂上撒泼打滚,借着怒骂太监,指桑骂槐怒骂朱由菘的东林复社党人,全部偃旗息鼓!

他们辛苦半年时间,鼓捣出来的“皇太子”,被打回了原形。

也就是朱由菘宽厚,若不然,换了一个激进点的皇帝,就算不将东林复社一网打尽,也要抄了为首的钱谦益等人满门!

朱由菘轻笑一声,下令将王之明继续养在兴善寺。

然而……

朝堂上已经公开辨认为假货的王之明,等到散了朝,东林、复社众人,却蜂拥朝着兴善寺而去。

已经经历了“妖僧案”、“童妃案”的朱由菘,怎么不明白——东林、复社,这是准备再一次串联了!

于是,他当即下令,将王之明收监。

哪怕是到了此时,朱由菘都没有起了杀心。

他不能杀!

——因为留着王之明,还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是个假货。

一旦他杀了王之明,东林复社必然会借机攻讦他的!

甚至,以东林、复社的尿性,必然还会掀起大军造反的勾当。

死无对证啊!

王之明死后,还怎么证明王之明是个假货呢?

到那时,必然会到处烽火,南明再也没了防备清廷的机会。新笔趣阁

朱由菘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王之明收监。

同时,他准备效仿大明文皇帝的。

朱由菘明明已经拿到了王之明的口供。

东林复社意图颠覆社稷、推举无赖代替朱家江山的人员名单,也在旦夕之间便可得到。

然而,朱由菘一个人都没惩罚。

这一手,他学的是千古明君朱棣!

当时靖难之后,朱棣进入南京城,在皇宫内搜罗出一千多封官员上奏的密信。

朱棣一封都不看,下令让让解缙等一批建文帝旧臣来整理,并且规定:

“凡是关于军事(兵)、民生(食)等事情的密信,都留下了,作为借鉴。

凡是在信中攻击朕(朱棣)的,都烧掉。”

然后,对长松了一口气的建文朝臣道:

“尔等宜皆有之。”(这里面的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份。)

有个叫李贯的人对朱棣说:

“臣实无之!”(绝对没有我的。)

如果是普通人,到了此时,必然要大肆夸奖李贯了。

然而,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永乐大帝怒斥道:

“尔以独无为贤耶!

食其禄,则思任其事。当国危之际,近侍独无一言,可乎?

朕非恶乎尽心于建文者,但恶导诱建文,坏祖宗法,乱政经耳!

尔等前日事彼,则忠于彼,今日事朕,则忠于朕,不必曲自隐蔽也。”

(不要以为你没给建文帝写信,就值得夸耀。

吃着建文帝的俸禄,就应该帮他思考、处理国家大事。当时建文帝处于危局之中,你们作为近侍,却一言不发,这可以吗?

朕不会记恨你们曾效忠于建文帝。只怨恨诱导建文坏我大明祖宗国法、乱我大明社稷的人。

在今天之前,你们效忠于他,在今天之后,你们就要效忠于朕,不必隐瞒。)

这是千古明君的政治手段。

朱由菘直接效仿朱棣,若是东林、复社还是个人,但凡他们还有一点做人的良知——

——朱由菘的做法,就不可谓不高明。

谁知道……

朱棣面对的建文朝臣,虽然也多是江南豪门出身,终究还算是要些脸的。

而明末的这群东林复社,莫说脸了……

连人都不算!

朱由菘出发点虽然是好的,却也为东林、复社覆灭南明,提供了机会。

就算朱由菘不杀王之明,为了大局,也不杀编织这个谎言的东林、复社。

东林复社却不会承了朱由菘的情!

甚至,他们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了!

东林复社大嗓门一嚷嚷——史可法囚禁皇太子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

从中枢到地方,东林复社一党,全都撂了挑子——不将朱由菘从皇位上拉下来,誓不罢休!

甚至,还有“义民”组建军队,准备攻打南京,救出“皇太子”,登基为帝!

历史上的弘光朝,就在此时,掀起了遍地造反、拥立假太子的戏码。

——东林大佬侯恂出手了。(就是侯方域的老爹)

他和黄澍两人,直接说动左良玉,起兵造反。

左良玉声称“愿束身赴阙,代太子受罪”!

——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借口,带着三十万大军南下。

未几,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的袁继咸,只身来到左良玉船中,劝说左良玉——

异族大敌在前,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要攻打南京,应该西返,去收复已经被闯军占据的武昌……

袁继咸慷慨陈词,晓以利害——左良玉被说服了。

左良玉停驻九江……

结果,当天夜里,左良玉就死了。

清史称——因为左良玉部将烧了九江,左良玉大喊“对不起袁公”,吐血三升,暴病而亡。

【按照逻辑来看,左良玉的死,必然不是正常死亡。】

其后,黄澍和左梦庚秘不发丧,继续东进。

虽然黄得功击破了左梦庚掌握下的左氏大军,为南明朝廷解决了一面压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