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第二十四章:西藏之行结束了

“你们真的来了!”李长远以为他们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们真的从北京过来了。他发现张芙龄脸色有点白,就担心地问:“是不是高原反应,我这里有药。”

“没事,我就是有点饿了。”张芙龄不想李长远担心,就笑着说。

“李老师,我就不打扰你们一家团聚,先走了啊!”村民对李长远说。

“好,谢谢你了!”李长远对他说。

“谢谢您!”张芙龄和李毛毛也向他道谢。

“不用!”说完村民就走了。

“正好我这里有家长送来的青稞面,你先吃着,我再去买点菜,给你们做菜。”说着李长远就把张芙龄拉进了屋,让她坐下,然后到灶上端来一碗面给她。

只有一碗,很明显,这是刚才李长远准备要吃的。可是刚才自己已经说了很饿,现在总不能又说不饿吧。于是她就说:“爸,不用这么麻烦去买菜了,有没有餐厅之类的,我们一起去吃吧。”

李长远说:“这里都是当地居民,都在家做饭的,没有餐馆。”

“依依你先吃,我和爸再煮点面条吧。”李毛毛在房子里转了转,发现有面条和鸡蛋,就撸起了袖子对张芙龄说。然后问李长远:“爸,您还没吃吧,我煮面条吧。”

李长远撸起了袖子说:“我来煮吧,这生火你还不一定会。”说完,他就开始生火了。

李长远转过头见张芙龄看着自己生火,就对她说:“依依,你先吃吧,我这里马上好。”

张芙龄蹲在李长远身边说:“既然马上好,那我就等等,反正刚下车还有点晕,不想吃东西。”

“那好吧。”李长远点点头,也不勉强她。

李毛毛看见有很多柴,就拿着斧头去院子里帮李长远劈柴。

火生起来了,屋子里浓烟四起,张芙龄忍不住咳嗽了两声。李长远把她推了出去:“你先到房间里坐着,这厨房烟味太重。”

张芙龄也就走到院子里,看着李毛毛劈柴。

没想到,李毛毛还是挺厉害的,很快就劈完了一堆柴,他又抱回厨房去了。

“李老师!”外面传来叫喊声,张芙龄就走到厨房说:“爸,外面好像有人叫您!”

“我看看!”说完李长远盖上了锅盖,然后走到外面去。

果然来了一个村民,手里还拿着东西,是一名四十几岁的阿姨,她说:“李老师,听说您儿子女儿来看您了。这是风干牦牛肉,您给他们尝尝。哎呦,这就是您女儿啊,长得太漂亮了,跟电影明星似的。”她一直盯着张芙龄看,总觉得熟悉,就问张芙龄:“你是不是,演那个林黛玉?”

张芙龄脸上微红地说:“是的阿姨,阿姨您也看过了?”

“当然看过了,我女儿天天看。只是你本人看上去比电视里面好看,我都不敢认。”她女儿是《红楼梦》的铁杆粉丝,每一版本的《红楼梦》都看过了,也成为了张芙龄的粉丝。

张芙龄脸更红了:“阿姨您太过奖了。”

“阿姨从不说谎!对了,这是我们这里的特产牦牛肉,是我自己做的,你尝尝看。”说完。她就把手里的牦牛肉递给张芙龄。

“这。。。”张芙龄看看李长远,不知道要怎么处理。

“那就谢谢您了!”李长远示意张芙龄收下。

“不用谢,那我就先走了。”说完他们就相互道别了。

这里的村民很热情,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又有人送来了做好的羊肉,泡馍,酥油奶茶,桌子上很快就摆满了吃的。

李长远对张芙龄和李毛毛说:“趁热吃吧,这个馍要放在汤里面泡着吃。”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

吃完饭后,李长远带着他们到处逛。只要遇到人,他们都会和李长远打招呼,亲切地喊他“李老师”。

只是这里地广人稀,偌大一个乡,就没有多少户人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原本以为只有在书里面才有的美景,真的就在眼前出现了,让人流连忘返。

回去之后,张芙龄就休息了一下,李毛毛出去了,李长远在外面写着什么。

张芙龄醒来之后,就坐在院子里,和李长远一起写毛笔字。后来,李长远被一个村民请过去了,张芙龄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写。

岁月静好,张芙龄正享受着,眼前就出现了一束花。

“喜欢吗?”原来是李毛毛。

“好香啊!”张芙龄接过来闻了闻。不过这些花,好像在哪见过。“哪里来的?”

“在路边摘的呗。”李毛毛靠着墙说。路边有很多小野花,反正多得是,他就采了一些花回来,他想她应该喜欢。

张芙龄一听是路边采摘的,就把花还给李毛毛说:“路边的花怎么能随便摘,万一是有主人的呢,还是还回去吧。”

李毛毛说:“放心吧,我问过了,它是没有主人的。不过,从现在开始,你就是它的主人了。”

“真的?”收到花张芙龄还是很开心的,她站了起来,在房子里找花瓶。可哪里有什么花瓶,连酒瓶都没有。

李毛毛在厨房看见酱油没有了,就把酱油瓶洗干净,递给张芙龄说:“用这个吧。”

“那,好吧。”找了这么久也就只有这酱油瓶了,张芙龄就欣然接受了。不过,她还是画了画,然后把画粘在了瓶子外面,让它看起来更好看。

第二天,李长远带着他们两个,到村民家看奶牛,然后还亲自动手挤了奶。之后,村民就把新鲜挤好的奶加工处理,然后给他们品尝。

品尝过后,他们又在村民的带领之下,来到了他们的马场。正好有一只母羊生小羊,张芙龄他们就在一边看。虽然帮不上忙,但是还是在一旁,给羊妈妈加油打气。

小羊们终于顺利出生了,而且是一公一母,张芙龄和李毛毛就分别给它们取了名字。

西藏的生活无忧无虑,过得也很快,张芙龄还有工作,必须回去了,所以待了两天,他们就又回北京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