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黄巾来袭

泰山郡。南城县。

一路疾行,日头偏斜,陶应一行人马终于进入了泰山郡南城县境内。

白骨露於野!

一路行来,荒郊野岭无数的残垣断壁之下,那暴露在外的皑皑白骨,让陶应既震惊又心寒。

道路两旁黑红的血污,即便下过无数场的大雨,依旧无法冲刷去痕迹,空气之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恶臭。

多么令人绝望的味道!

旷野里不仅仅遍布腐尸的味道,还有一股股毫无生机的死气笼罩。

千里无鸡鸣!

走了一路,这方天地除了突兀出现的陶应一行发出的马蹄声脚步声人马的喘息声车轮碾压大地的吱呀声,再没有一丝别的声响。

唉,两世为人,哥的泪腺居然还是这般低!

双目微微失神的陶应,怔怔地站在已是一片残垣断壁的南城城下,惆怅流涕,潸然泪下。

还是低估了泰山郡的凄惨程度啊!

现实与想象存在巨大反差,让已尽量预估泰山郡局势的陶应一时无法适应。

这已不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吧?

陶应强自抑制心中的不适,尽力让自己微微颤栗的身子保持自然,他不想给身边的糜芳等属下兵士家仆们造成自己惊惧受怕的样子。

看影视剧,与亲身经历,感受天壤之别!

没办法,无论是过来人陶应,还是原主,都从未切身体会过这般残酷的人间惨剧,这是第一次,所以,身心承受能力差了点。

主公,眼下南城如此残破,想必整个泰山郡,在丧心病狂的张举与走投无路的黄巾贼连番肆虐下,恐也好不到哪里去啊!

看到脸色略显苍白的陶应望着南城城沉默不语,护卫一旁的糜芳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眼下的陶应,是受到了惊吓,还是对生民心生悲悯,亦或是为自己的选择灰心丧气,让糜芳一时看不清。

进城吧。

糜芳的提醒,陶应也想到了,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已没得选择。

生民百遗一?

一行进入县城,城内的境况,让陶应第一时间想到了曹操的著名诗句。

偌大的县城,几乎感受不到半分人气,昔日虽说不至于熙熙攘攘的南城,如今放眼望去,不见一缕烟火。

眼前的南城,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南城城。

如今的南城,已经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鬼城。

糜芳及一应马队,护卫在陶应身边,皆是沉默不语。

就连三百多匹战马,此时连打响鼻的都没有,气氛窒息地可怕。

不说陶应,即便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糜芳及其糜氏护卫,也低估了张举的暴虐,低估了黄巾流寇的残暴。

这个世道,确已到了破立的时候了。

陶应一点都不恨张纯张举之流,也不恨黄巾流寇,他很清楚,导致天下战火不息生民倒悬,民不聊生这一局面的,正是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

而支配这个王朝的,不外乎三股势力。

有张让赵忠等十常侍代表的宦官集团。

有大将军何进何苗等代表的外戚集团。

有袁逢杨彪等代表的士族集团。

正因为这三方势力只顾着自身利益而相互攻讦,不顾百姓生死,最终酿成大汉灭亡,为后来汉民族的惨剧,埋下深深的隐患。

主公

糜芳打破了沉默,他已隐隐看到有些难民从残垣断壁中露出头,四下朝他们观望。

子方,扎营,熬粥。

陶应也看到了,收拾心情,指挥糜芳安排人在原县衙所在地门前支锅熬粥,救济流民。

随着一车车的钱粮进入残破不堪的县衙,一口口锅下飘出袅袅炊烟,一缕缕米粥的清香弥漫城郭,躲藏在四处尚有一息残存的灾民纷纷走了出来。

是朝廷的军队,我们有救了!

苍天呀,你终于开眼了!

随着流民的缓缓聚拢,糜芳开始紧张起来。

小心戒备!

糜芳攥紧手中的长枪,分派一部分人护住钱粮,一部分人护在陶应周边,防备灾民陡然发难。

莫要太过紧张。

看着慢慢聚拢过来的老弱病残幼,陶应心中很是酸楚。

这便是大汉真实的写照,果真是日暮西山!

心有悲戚的陶应,向前走了两步,徐徐朝四周流民打量一圈,向四下拱手喊话。

父老乡亲们,我乃朝廷新任命的泰山太守陶应,是我陶应来迟了,让乡亲们遭罪了!

陶应赔礼道歉的话,照搬了后世的广告词,他觉得用在此处更有价值。

既然本守来了,就不会再叫父老乡亲们遭这般灾祸,现在,本守命令你们,有序排队,待本守的部下熬好粥,人人有份,个个管饱,莫要争抢。

说到此处,陶应一改脸上的同情与善意,换上一副冷酷无情的神色。

若发现有人不听从本守属下号令,敢趁机作乱者,定杀无赦!

安抚完饥民,陶应又朝糜芳挥挥手,让他派人维护流民秩序。

子方,你这个南城令立即上任,一会儿安排下去,每人两碗粥,待吃完后,组织所有难民,打扫县城,掩埋一切死尸。

陶应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让流民吃白食,让他们以工代赈。

诺!

摇身一变成了一方县令的糜芳,许是初入仕途的缘故,立即精神抖擞地进入角色。

有了主心骨,幸存的难民在糜芳的指挥下,不分男女老少,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南城大扫除。

残垣断壁被扒除,残砖破瓦被一块块清理出来。

枯木烂枝当作篝火,被一堆堆点燃。

一具具无人领的尸体,被集中淹没

一时间,南城似乎又换发了勃勃生机。

报!

正在众人热火朝天大干的时候,一声急促的报号声响起,打破了城内的和谐。

禀太守,城外涌来大批人马,似是黄巾贼寇。

负责巡逻城门的护卫急匆匆奔来,向陶应禀报城外突发的军情。

大约有多少人?

陶应心中一紧,还真是担心什么来什么,一边朝自己的战马奔去,一边询问巡逻护卫。

数万!

护卫也没有准确的数字,但就其所见,其人数比自己所报的数万只多不少。

嘶!

刚刚扶住马鞍的陶应,闻言手猛地一抖,倒吸一口冷气。

天杀的又来了

快跑吧

原本从地狱回到天堂的流民们,骤闻噩耗,如一桶冰水当头淋下,惶恐的面上,再次被死灰覆盖。

莫要乱,继续干活!

陶应一跃上马,扫视一眼惴惴不安的流民,大声安抚一句,立即向糜芳下令。

子方,整顿兵马,与我迎敌!

虽然心有惧意,但到了这一刻,陶应自知不能怂。

若哥在泰山郡的第一枪就哑火,以后再想重拾属下的信任恐怕就难了!

陶应手提亮银枪,猛然一夹马腹,一马当先,直奔城外。

骑兵全部出动。

陶应都不畏死,糜芳也不会迟疑,大手一挥,带着骑兵冲了上去,并急奔几步,冲在了陶应前面。

嘶!

刚出城,入目所及,让陶应再次吸了口冷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