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惑

没想到我四十好几了。不惑也过了好几个年头了。不是说没想到自己能这么长寿,而是在这个年龄到来之前,它总是显得那么遥远。

十来岁时,天真无邪,看到二十岁姑娘已发育的身体,替她们害羞;二十岁时,又觉得青年是整个世界的主角,三十岁的女人如同昨日黄花;等到了三十岁,才发现以前真是啥都不懂啊,三十岁才是人生好滋味——不过,一个完美主义者应该在四十岁之前自杀,以免老境颓唐。

现在我感觉还挺好,一点儿也没有自杀的意思。老是有点老了,还能够放声大笑。照此下去,五十岁、六十岁,照样可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一个自认为的悲观主义者,却是一个事实上的盲目乐观主义者,没想到啊没想到。

四十岁之前,总是恐惧岁月流失,青春不再。想象中的四十岁,豆腐渣一堆。真是自己吓自己。把自己当鲜花,就永远不会凋落。

四十岁之后,不再委屈自己取悦别人,而是以取悦自己为目标。一旦开始关注自身,外界的纷纷扰扰顿时远去,世界简单清爽。到了四十岁,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自得其乐。

四十岁之后,终于明白,凡是需要花力气挽留的,都是留不住的。留在身边的,都是无需花力气的。所以知道,要珍惜留下的,放手要走的。

四十岁之后,发现只有三十岁以前认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朋友。三十岁以后认识的,顶多混成熟人。是不是成年后戒心太重,关闭了友谊之门?更可能是,年轻时太怕孤独,成年后,已经能够独自应付孤独。所以,年轻时的友谊,是我们的存货,三十岁之后,不增不减。那些名字在心里存放了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想想都觉温暖。

四十岁开始,是思考的季节。事情都想明白,这一遭就不白来。

四十岁的人,大都有两个很清晰的念头:人生也就这样了;就这样也挺好。前一个让我们认命,后一个又让我们乐天。对人生不甘心,总试图重新翻牌的,称之为浪漫主义者或者理想主义者。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请一定要尊重TA,这种人就像大熊猫一样珍贵,代表着我们日渐缺少的活力,至少能让我们看到生活还有其他可能。

四十岁,该尝的滋味差不多都尝过了,该发的感慨也发的差不多了,即使再有新的发现,也不会象以前那么惊奇了。哪本书上写着:很多人在三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死了,余生不过是在重复以前的事,以前的话,以前的思维。这样一比,我算长寿。至少目前还没死透。

前半生是扩张:人际关系、活动范围、工作领域,等等。后半生是收缩:很少再认识新人,很少再扩大活动范围,很少再改变工作。二者之间的分界线,大概就是四十岁吧。美其名曰:四十不惑。

曾经有一种错觉:现在所想,以前都想过;现在所做,以后会一直做;对人对事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已经定型。如此,不是死亡又是什么?那么,“不惑”这个词,是否象春分、惊蛰一样,是人生中一个精确的节气?任你叱咤风云,都逃不过:该思春时思春,该萌动时萌动,该成熟时成熟,该凋落时凋落。

至此,不再关注那些过于宏大的命题,诸如人生之意义、永生之可能、爱情之有无,转而关注日常生活。当某一个幸福场景来临时,会清清楚楚告诉自己:好好记住,这一刻就是幸福。当这一刻消失,不再惆怅悲伤,因为深知,记住即是永恒,也深知,许多幸福只是片断,不要过分期待下文。

有位女老总跳楼自杀,四十四岁。还是没看开啊。名利心太重,不容易看开。所谓四十不惑,并非人手一份的福利。

如果要给前半生下个结论,过得值不值,有个办法简单可行:把所有认识的人都列出来,看自己愿意和谁互换人生。我曾在心里进行过这种模拟。半生也认识了一把子人,比我漂亮的,比我有才的,比我富有的,比我“混得好”的,数不胜数。但我还是割舍不下自己的人生。结论显而易见,虽然半生经历太多挫折、痛苦、难堪,可也有很多幸福、快乐、收获——它们都是我的,我舍不得。

不多说了。吾恭送不惑,静待天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