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黄忠

伶乐戏园的第五出戏,如期进行。

经过票友们的口口相传,那些没来过戏迷们都对于不挡感兴趣,好奇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么神,所以纷纷聚来买票。

而那些来过的朋友,只觉得于不挡的戏意犹未尽,还没有看过瘾,自然不会错过。

这就导致了伶乐戏园的票,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曲恬也很头疼,当然更加意外。

她从来没想过戏园会火得这么快,正考虑要不要将演奏厅扩建一番,以增加座位。

却又怕是虚假膨胀,到时候白忙活一场。

总之,先走走看吧。

这一场如周蒙山的计划,该演《定军山》。

在何进先的配合和支援下,班子的新戏拍得很顺利。

当然,也有《定军山》的结构相比《法门寺》,要简单很多的缘故。

大家也已经习惯,只要不犯错,自有于承艺来拔高戏的精彩程度,所以没有压力。

原先,大家都抱怨,凭什么于承艺一个新人,能拿一万八的工资,现在他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得,甚至觉得给得少了。

就连孙大祥,自从李金元被开除后,也对于承艺毕恭毕敬的,再也没有阴阳怪气过。

不过就算他不改,于承艺也不会搭理的。

《定军山》是三国的一出故事,讲的是黄忠请命拒敌,先退张郃,再斩夏侯渊,最终夺下定军山。

这定军山有武戏,有许多武打桥段,很考验黄忠的把式戏,对配角也是一种挑战。

而于承艺扮演的,毋庸置疑是主角黄忠。

观众看了一个月的《法门寺》,如今换了个口味,整了出武戏,自然各个热情高涨。

而且他们也学聪明了,或者说养成了习惯,进场前,先看看剧目表的演员名单,知道于承艺演的是黄忠。

因此,满心期待地坐在台下等候。

叮叮当当六场起,诸葛亮帐前点将。

“军师有令,可有能将,去至阆中,替回三将军,大战张郃?”

只听得铿锵一声:“慢着!”

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何人阻令!”

“黄忠!”

“随令进账。”

“来也!”

在千呼万唤中,于承艺所扮演的黄忠,终于出台亮相。

好黄忠!带额子,插翎子,头上一顶大扎巾,背后四面护身旗。

满面红光精神发,谁言汉升老迈,岂知尚开三石弓!

但见扮相,好似黄忠再生,纷纷拍起掌声。

诸葛亮白,黄忠老,怕不是张郃对手。

西皮四六板起,于承艺调用余三爷的本事,唱:

“师爷说话言太差,不由黄忠怒气发。一十三岁习弓马,威名镇守在长沙。自从归顺皇叔爷的驾,匹马单刀取过了巫峡。斩关夺寨功劳大,师爷不信在功劳簿上查一查。非是我黄忠夸大话,”

黄忠撑手白:“弓来!”

随后西皮快板连唱,三张弓尽显身段。

人人直叫好!

要说前四场《法门寺》,除了知道于承艺生、旦、净、丑样样精通意外,更多的是知道他的唱、念功夫了得,是听感上的享受。

而这一场,正好见了作、打两门功课,也见其功力浑厚,当真一个视觉上的享受。

定军山节奏快,唱词不断,武戏接连。

随后,对战张郃。

张郃笑黄忠老匹夫,然而几招下来,张跑跑暴露本性,开始展现自己的看家本领逃跑。

又战夏侯德、夏侯尚,终于引出夏侯渊。

两人开打,一招拖刀计,力斩夏侯渊!

“好!”

观众看得过瘾,连忙叫好。

“于不挡是真不挡啊,文戏武戏皆会,唱作念打样样精通!”

有眼尖的观众立马认出:“这似乎是汉派的唱法。”

经他这么一提点,众人才反应过来,好像事实果真如此。

“似乎还不是常见的汉派,好像有点不成熟,不知是于不挡的失误,还是有意如此?”

众人不解,很快有人意识到了不对劲。

“不对啊,这定军山,是谭派的名戏,他怎么样汉派的技巧演?莫非,这于不挡也是一道汤?”

这个说法显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虽然于承艺的确是用汉派的技巧唱谭派的戏,但与前四场的戏的风格完全不同,谈不上一道汤。

但要他们说个原因,却一个个也说不上来。

而于承艺的那些年轻的粉丝,更是看个热闹而已。

如今已成为于承艺铁杆戏迷的严国强,当然不会错过于承艺的表演,现在亦在台下。

听到众人的疑惑,他却不像平常那样跟着挑刺,因为他觉得于承艺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再加上他看戏几十年,对京戏的发展和历史有一定了解。

这才想起:“如今我们听到的汉派,是余紫云老先生改良过的版本,但于不挡方才所唱,虽听得出是汉派,却又有些不同,我想起了余三胜的汉派,听说就是未到完全体的汉派。”

“你是说,他是故意模仿余三胜的风格?”

“嗯,”严国强微微点头。

“可是,他为什么要唱谭派的戏呢?”

严国强思索片刻,道:“谭派,是伶界大王谭培鑫老先生所创,他就曾师承与余三胜,而定军山,同样也是余三胜的拿手戏。”

“你是说,这是他故意的?”

严国强冷哼一声:“他给咱的惊喜,还少吗?”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境界不够,才没听懂于不挡的用意,更加对于不挡欣赏有加。

更惊讶于,他年纪轻轻,却能对京戏的根源发展有所研究,并能实践到自己的戏中,实属难得。

不禁好奇,他的师傅是谁,是什么流派。

显然,这汉派,也只是他所会的其中一种。

“有谁知道,于不挡的师傅是谁吗?”

“听说是蕴丰戏园的蒋太云,而那位蒋老年轻时可是个角儿,手艺是从徐宝成手里一代代传下来的。”

“蒋太云,会这么多手段?”

原先回答的人哑然,大家便知道没有这么简单。

徐风、汉派,上次的贾桂也存些许刘赶三的风格,他不可能单从哪一个师傅身上学得到。

说明,他不止一个师傅。

然而,要他们说出于不挡在各个派别的师傅,却照样无人能答。

一时间,伶乐戏园附近的京剧圈,关于于承艺师承的话题,成了一个热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