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李景狡诈 太子中计

这安仁王李景,听老太监说了李同出宫之事,竟不顾手足情谊,吩咐老太监安排人马除掉李同。而老太监十分了解主子的心意,便将已策划杀李同,嫁祸清医门的计划,告诉了李景。李景听后,深以为然。所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太监为何如此得李景赏识,因为他和李景一样阴险毒辣,故而总是能从同样角度出发,洞察李景的想法。从而提出,甚至提前策划计谋,阴险毒辣的计谋。羊和狼,就是根本不同两种性格的动物,一个温柔善良,一个多疑凶残。什么羊爱上狼,狼爱上羊,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会发生。羊要爱上狼,除非那只羊得了近视,没看清楚是狼,注定悲剧。狼爱上羊是真的,因为羊肉很好吃,连很多人都喜欢吃。

如果你是个诚信善良的人,而你的老板是个奸险狡诈之人,那你可以早早跳槽了,免得耽误发展。因为你绝不会得到他的赏识,你们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没有共同点。他会觉得你永远不合拍,跟不上他的思路和节奏,只剩一件事情,他炒你,还是你炒他。夫妻亦然,最后会分道扬镳,可能你们会问一个问题,怎么结婚之前没有发现?原来就说过,恋爱中的智商不正常,为零或为负,但是会恢复。智商一旦恢复正常,问题就出来了,原来没发现的不同,现在都看成了本质的区别,于是麻烦就来了。

李景沉思了一下,称赞了老太监两句‘很好’,能够得到主公的赏识,老太监心里是美滋滋的。李景又告诉老太监,但还不够,不如再玩大点。老太监一听这话,心想这还不够,只怕一次吃多了会噎死。李景又告诉老太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我们能抓住一次机会,解决更多的对手,那又何乐而不为呢?看老太监似乎不太明白自己的意思,李景又告诉他,趁这次机会,再把老大李杰太子之位搞垮。老太监还是没明白此事怎么能搞垮太子,急得赶紧下跪请主公明示。生怕这李景嫌弃自己愚钝,不开窍,不解主公心意。

李景告诉老太监,这李同一死,皇帝必喊彻查。既然要嫁祸清医门,这清医门必大祸临头,只要再弄些太子和清医门勾结得证据,不就可以了吗?老太监又问,怎样将太子和清医门勾连在一起?所以,什么在叫级别,李景如何能领导得了这老太监,这老太监如何能心悦诚服的被领导?论坏,这老太监虽然岁数大,见识多,同样阴险奸诈。但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比起李景来,他孤陋寡闻了。手不够黑,心不够狠,胆不够雄,在敢想、敢干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干事、创业方面还有短板。

李景告诉老太监,众人皆知太子与李同不睦,只要太子和清医门有来往,至于这来往是什么,可以编造。据他所知,太子府上太子妃久不孕,多方寻医无果。这太子信任我,我去告诉他,清医门有神医,能治天下奇病,连皇上都遣三弟前往那丹穴山寻医访道。这太子必会让人想方设法去请那清医门之人入太子府替太子妃治病,这就是有了往来。只要等李同一死,在造弄些他们之间的往来书信,太子府和清医门人的尸体往现场一放,不就结了。即使那李杰不死,也必被那震怒的皇上削去太子之位。

高,实在是高。李公公这回终于明白了他的一石二鸟之计,被李景改造扩展之后,居然成了一石三鸟。毒,狠毒。其实李公公设计这一石二鸟之计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清医门为什么要杀李同,缺乏动机。李景很好的完善了这个动机,找了一个所有人都信服的理由,太子。根据目前的形势,说太子想要除掉李景,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李同严重威胁了李杰的利益。这清医门要攀附太子,进而勾结太子,为太子所用,是可以编造的,而且人言可畏,流言就是这样四起,而作假成真的。李同一死,李安定必‘震怒’,这震怒就是此计的最后一击。震怒之下,双眼必会被火气所蒙蔽,大脑必会被震晕,有轻微脑震荡的症状。人不清醒,对事物的认知就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必被假象所迷惑,而且更不必说这种像真的一样的假象。多少反间计,都利用了‘震怒’,连英雄的曹孟德也未躲过。

老太监学习了,这次是认真的学习了,佩服了。更加下定了决心,‘主公,你如此的英明,不知比我强多少倍,我决定一条道和你走到黑,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老太监告礼而出。他将先去召见一个人。

老太监召见了谁?王疤脸。那阿什罗摩当日提出此事时,老太监就已经想好了。这老太监在奸险方面的级别虽比李景差,但是比那阿什罗摩不知高了多少。老太监顺水推舟送阿什罗摩一个人情,但早已看透诸如王疤脸此等人,故而说他会安排处理,实则就是给王疤脸一个机会。一个重新选择,卖主求荣的机会。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洗脑、考察,老太监相信王疤脸已经合格了。不光技能提升很大,而且思想觉悟有了飞跃,对组织有了认识,有了信心。明白了跟到阿什罗摩是不行的,是团团伙伙。只有依靠、信任组织,才能得到组织的重用和提拔,才能获得最大的权利和利益,彻底告别过去当土匪的苦日子。岂止是合格,说优秀也不为过,人开窍就是一瞬之间的事情。于是老太监告诉王疤脸,回去吧,回到阿什罗摩身边,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向我报告。向我报告,就是向主公报告,随时掌握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一旦履行不好,就让他们接受惩罚。是的,请您放心,我王疤脸是您忠实的奴才,永远效忠您和王爷。

翌日,在那地宫之内,法王阿什罗摩和黑帝道人在大殿接受李公公召见,传达了主公的命令。同时在场的王疤脸也以王府参军的身份,与阿什罗摩和黑帝道人一起行动。当然,这个参军身份只有在场一共四人知晓,但对王疤脸来说,不得了啊,光宗耀祖,www.youxs.org。完成了从匪到官的华丽转身,上到十代祖宗都无一人为官,不要说能够为王爷效力,就连能给村长效力的人都没有。王疤脸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实更为简单的说,不就是一个从人到魔,(是准魔,不是全魔)的过程吗?

三人领命,向老太监行礼而出。根据安排,在李同出发之后,三人率队,乔装打扮,紧紧尾随其后,准备见机行事,只待那恰好的时机,就杀死李同,达到目的。这安仁王李景入得太子府,与李杰促膝畅聊,聊得正欢时,那李杰不免又哀叹起来。李景明知故问,李杰只道贤弟,兄长这太子之位恐怕也是朝不保夕,那三弟是时刻觊觎,再加父皇也偏心他。李景却告诉李杰,太子何须愁虑,你已大婚,只要再诞下龙种,父皇一高兴,绝可保太子之位无虞。这我还不知道,你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李杰听了此话一脸愁云,心想贤弟啊,你是往哥哥心头戗啊,我那太子妃,不是不会生吗?要是能生,何至于此。

这太子李杰哪知李景心思,这李景一看一提此事,李杰是长叹短吁,料想时机已到。于是话锋一转,只道这时日已过许久,也不见太子妃…,莫非…,李杰听完此话,更显焦急,连说“这不是吗,哥哥我不是正不知如何是好吗,已请过无数名医,终不见效”。李景故作深沉,叹了口气,欲说又止的样子,李杰忙说“兄弟有话快说”。于是李景将那丹穴山清医派一事告诉李杰,而且拍起胸口说绝对能治太子妃的病。这李杰哪里听得这话,马上就叫人来,准备厚礼,明日即去请医。谁知李景却说得一句话,差点没让李杰吐血,“太子,恐怕晚了”,李景说道。

你这不是逗我玩吗?刚给我希望,马上你又给我讲不玩了。我可是很较真的,你不给我说个‘一、二、三’出来,今晚上我不会放过你,聊到天亮,不准睡觉。太子李杰瞬间跳了起来,直问李景道“这是何意”。李景此时故弄玄虚,又叹口气,只表示,兄弟之间,有些话实在不好说。主要都是兄弟,说出来怕有挑拨兄弟关系之嫌。这李杰也是听出了话外之音,忙问道“贤弟,你是说这请医生的事情,还关那老三的事?”。对了,你主动问到我嘴边了。于是,李景又叹了口气道“大哥,若不是你平日对我那么好,这事我是万万不会说的”,李杰一听,有故事,又是那老三给我使绊。李杰忙说“贤弟,你可是大哥的亲兄弟,以后大哥得那江山,也少不了你的功劳和好处”。李景一听,好,时机正好。

于是李景告诉太子李杰,太子有所不知,那安庆王李同此间出得宫外,可是为何事?李杰摇头。李景又说,说是知道了丹穴山上有个神奇的清医派,能治天下各种疑难杂症,去那丹穴山上为父皇寻求灵丹妙药,修仙炼道之术。见李杰一脸疑惑,顿了顿,又说,平日也不见他有如此孝心,再说父皇身体一向健康,生龙活虎,需要什么丹药,修什么仙。李杰听了此言,只道“对啊,肯定有阴谋”。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李景叹口气,道“大哥,真是个实诚人,老三这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吗”,李杰一听忙问“贤弟此话怎讲”,李景反问“现在谁最需要神医啊”,李杰脱口而出“我啊”。话一说完,只见李杰拍桌而起,那茶案差点没散架。好啊,好你个李同,你完全不顾兄弟之情,你不光要我的位子,你还要我断子绝孙啊,我与你势不两立。

成功了,太成功了,比预想的还要好,这是李景的高明之处。安仁王李景,李杰眼中的老实人,本分人。太子李杰,李景眼中的糊涂蛋,愚蠢莽撞之人。当日,李安定封李景为安仁王,无非就是看他忠厚老实,对人又仁义,希望他能够发挥定国安邦的作用,辅佐继承皇位之人。看来,事与愿违,李景是愈走愈远。这一切对于他来说,不叫迷途。因为他活着,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不惜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成为天下的主宰,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被他驱使和奴役。

李杰冷静下来,忙问对策,李景告诉他,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马上差人,比李同更快赶到丹穴山,请到清医门的人到王府为太子妃治病。李杰听完,连连道谢,赶忙召下人,连夜快马赶往那丹穴山,务必早到,请到高人。为什么这个时候,李景不撺掇李杰去除掉李同?这也是李景的过人之处,绝不会和一个草包合作鸡鸣狗盗之事。因为要是事情败露,这李杰弄不好就会供出自己,岂不危险。到现在为止,他从未直接说过李同要害李杰的话,都是你李杰的擅自揣测。

那太子府的几位侍从,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的确赶在了李同前面。要说李同确是位仁德之人,虽找了个孝顺父皇的借口,实则是为招纳玄真。但每到之处,李同总不忘探访民生,还时常为百姓之苦唉声叹气。李和问王爷为何不快,李同则告诉他,我们不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百姓又岂会拥护我们,哪天就会造我们的反。李同却全而不知,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觉察,一张大网正向他撒来。

太子府的侍从上了丹穴山,碰到巡山弟子,说明来处,称奉当今太子之命,要求见清医派掌门。清医弟子见即是朝廷中人,便见这些人等带至丹穴洞,通禀至善真人后,方才让带头的入内见至善。这侍从官见得至善后,赶忙行礼,说明奉太子之命,务必请真人相助,医治太子妃之病,太子将不胜感激。

至善沉思一会,随即开口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