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赚钱了

第二天一大早,趁着城外的人还没涌进来,两人找了个很好的位置,将桌子放好,摊摆好,每一张手帕都被整整齐齐,精美的摆在了不同的,并且显眼的位置。

而且摆手帕的工具,还是十分精美的陶盘。陶盘的旁边,都整齐地摆放上一支开的正鲜艳的花朵。

和其他随意摆放或者是摆的琳琅满目,满满当当的铺子相比,这铺子看起来着实是惹眼。

没多久,旁边卖编绳等各种小玩意儿的摊主就忍不住将好奇的目光投了过来。

你们这是在卖,手帕?

是啊,全城独此一份的手帕。沈约秋毫不谦虚地向小贩介绍了起来。

来,您看看,这手帕用的料子,都是极为上乘的料,尤其是这手工,您瞧瞧,一般的绣娘可绣不出这样的效果。

确实如此,真是不错。小贩明显有些心动了,上前来仔细看着,看着看着便觉得新奇了起来。

这些花样子都很不同啊,真是不错,倒是可以买一条手帕回去送给我娘子。小贩兴致勃勃的抬头看向沈约秋,问道:你这手帕,多少钱一条啊?

半两银子一条。

什么?

刚准备伸手掏铜板的小贩愣住了,手上的动作也是一停,不可思议的看着沈约秋,以为自己听错了。

半两银子?

是啊,这可是独此一家的!沈约秋理所当然的回答。rexue.org 西红柿小说网

算了,你们还是去抢吧。

小贩看了眼那些手帕,讪讪地回了自己的摊子,半两银子,他最快也得小半个月才能赚到这些钱,这么多钱拿来买一条手帕,实在是浪费。

一直默默站在摊贩后面的张彩云看到这一幕,脸上闪过一丝尴尬。

她心里也觉得这个定价实在是太高。

总觉得不太可能卖的出去。

沈约秋倒是不在意小贩说了什么,她将独此一家的招牌挂了出来,然后就等着顾客上门了。

随着日头的升起,街上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也有许多人都注意到了沈约秋的小摊儿。

她都不用吆喝,只是在那儿站着,便有无数的目光朝着小摊儿凝聚,随后便有许多人来问价格,一听到价格竟然这么高,不少人都摇摇头,还是离开了小摊儿。

就这么大概多了大半个时辰,还是没卖出去一条手帕,旁边的小贩忍不住劝道:两位姑娘,我看你们东西是不错,但是卖的那么贵,人家也不是冤大头啊。我看,你们还是定价低点吧。

张彩云闻言看向沈约秋,也想要劝说一下,但沈约秋看出了她的意思,便安抚道:放心吧,会有人买的。

这地方可不是乡下,愿意花银子买贵东西的人不少。

要不是这手帕的料子实在算不上太高档,加上这只是第一次试水,她不可能只定半两银子。

话音刚落,便有个穿着贵气的姑娘走了过来,好奇地盯着摊子上摆着的手帕,看了好一会儿,她才抬头看向沈约秋,挑眉笑道:果然是个很好看的姐姐。

我听人说有个摊子的老板很好看,而且她卖的手帕还很贵,这多少钱啊?

她拿起一个绣了鸟和鸭子戏水的手帕,好奇地问。

一张手帕半两银子。

沈约秋笑道:我可以保证,全城没有和你的手帕一样的。

倒也不算贵。

小姑娘摩挲着那花样子,犹豫了一下后,便对身后跟着的丫鬟道:付钱吧。

于是,第一单就这么成了。

一直站在后面微微低着头很不自信地张彩云

一下子抬起头,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竟然这么简单吗?

反应过来后,她赶紧上前帮着装手帕。

谁知道那姑娘却拿着手帕问沈约秋,姐姐,我想知道,绣这手帕的人是谁啊?我能不能见一见?

张彩云一个咯噔,下意识看了眼沈约秋。

你要见绣手帕的人做什么?还有,你怎么就不觉得我就是绣那个手帕的人呢?

小姑娘笑了笑,指了指她的手指,姐姐手指漂亮得像是葱节一般,一看便不是经常碰针线的人。我想见绣娘,是因为她的技艺,我正好有条裙子想要请人缝制绣花,但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绣娘,所以想问问那位绣娘有没有空,能帮我绣裙子。

闻言,沈约秋转头笑着看了眼李彩云,高兴的介绍,这位就是你想要找的绣娘。

这花样子真的是你绣的?小姑娘好奇地盯着她,问:这位小婶子,哦,不,嫂嫂看起来也很年轻呢。

是我绣的。李彩云又高兴,又诚惶诚恐的,我不懂其他的,也就是按着自己心意绣的,姑娘喜欢,真是我的荣幸。

小姑娘观察了一下她的手,发现那双手满是老茧,指尖隐约有针孔的伤痕,便已经信了七八分。

太好了,那嫂嫂愿意帮帮我吗?

这有什么不可以?沈约秋打断她俩,笑道:要不,晚会儿等这些手帕卖完了,咱们去细谈。

好,只要嫂嫂真的有这个手艺,报酬什么的,不在话下!

双方简单谈了一下,小姑娘便高高兴兴拿着手帕离开了,说是等会儿集市散了再来找他们。

李彩云手里拿着那半两银子,激动地脸颊发红,不可置信地看着沈约秋。

真的,真的卖出去了!约秋,我们真的卖出去了!

是啊,我就说了,这世上,识货的人不少的!

沈约秋笑道。

卖出去第一单后,李彩云便自信了许多,主动走到摊前面开始叫卖,许多人前来问,倒是又有一些姑娘看花样子独特,花钱买了手帕,也有一些人看做工精致,图个好玩儿,便买了。

还有一部分人,是看着摆摊儿的老板年轻漂亮,又跟风,便也买了一条回去。

到集市快散去的时候,竟然只剩下两条手帕没卖出去了。

而此时,他们这个小摊儿倒是因为口气大,和价格高被不少人给记住了。

两人算了算,他们一共卖出去了十三条,也就是说赚了六两半的银子,除去针线布料的损耗,净赚六两。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