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纳新

邢承恩对这次的事情很警惕,才两万人就开始有人聚团闹事,邢承恩决定学习抗大经验,夜校搞起来。

这些闹事的人断不能留,这些人就是不稳定因素。

《水浒传》一书,邢承恩最怜王伦,最恨吴用,最厌林冲。

王伦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在面对一群虎狼的时候,书生气太重,心不狠,手不辣,死得冤枉。

自古以来,做管理的人都知道,自己驾驭不了的人是最大的祸患,对于不听话的人最一劳永逸的做法就是除掉他,以绝后患。

王伦看清了林冲、晁盖的本性,却没有除掉他们,这是很可怜的。所谓慈不掌兵,他完全不应该心存侥幸。

可以这样说,王伦的死在他决定留林冲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林冲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他有一定的本事,一贯是欺软怕硬,自己觉得自己比王伦高贵,武功又好,注定了是王伦集团的刺头。

他又见风使舵,慕强奉承,在看到晁盖他们来了以后,当夜就私通吴用。

从江湖道义来说,不顾收容之恩,吃里扒外,令人咋舌。

土匪群里出了林冲这种人,简直是土匪的耻辱。

你们想,他跟晁盖吴用初次见面,就要杀了在他最走投无路时候收了他,还给他名分的王伦。

鲁智深怎么救的林冲,野猪林活命之恩,结果一个过意不去就把老鲁卖了。

这种人,放之古今四海都可算薄情寡义了。

王伦作为梁山的地头蛇,从自己前途的长期考虑,感受到了危机,但是应对危机的手段他却没有想好。

王伦不是错在小气,晁盖劫了十万生辰纲有的是钱,他作为江湖上黑帮老大,名声在外,从者如云。

这样的人,声势如日中天,谁能驾驭得了?稍有不慎,就起反心。

那是随时可能背后插刀的人,换做是诸位,你敢随便结交吗?

走江湖,最重要的是忠肝义胆,然而晁盖这些人恰恰是一点忠肝义胆都没有的,他们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意烧杀。

王伦是死于自己的仁,吴用的毒,林冲的蠢之下的。

在晁盖他们上山以后,王伦先是热烈欢迎的。

随后听到晁盖一伙杀了许多官兵,只是露出担忧的神色。

然而这个时候,吴用是什么反应?“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并”。

他竟然第一时间就是起的杀心!而且是借刀杀人。

在后面吴用夜访林冲,扇阴风点鬼火,最终撩拨得林冲怒气腾腾,不仁不义杀了王伦。

从结果上来看,王伦的判断全部都是准确的,林冲不可靠,晁盖不堪收。

他拥有识人之明,但是他没有晁盖吴用的心狠手辣。导致自己死得不明不白。

晁盖一伙上梁山,情形和张麻子进城差不多。当时,这伙人劫了生辰纲,捅了天大窟窿,实在是霸气外露。

假如王伦也像林冲这样下作,像吴用这样毒辣,直接选斩首。

用蒙汗药蒙翻林冲,晁盖他们,然后一鼓作气,要么杀之抛尸梁山泊,要么捆绑送到官府,小则继续当大王,大则暴得荣华富贵。

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想当然的维持场面话,好酒好肉招待晁盖他们,备好仪程,请其下山。

他想江湖规矩好聚好散,殊不知前一夜人家已经想好了怎样取而代之。

王伦的错在没有本事,没有实力,却占了这么大一块风水宝地。

好比几十年前,你一个无才无德的人突然间占据了一块好地,一个矿山,一个煤矿,一个好的商铺位置,甚至于娶了一个漂亮老婆。

这些你在小地方,都可能被人弄死,因为盯着你的资产的人太多了。

人在江湖不是你说了算的。

朱元璋弄死小明王,陈友谅弄死徐寿辉,就是水浒传的真实写照。

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部下要推赵老大做帝王,不从还不行,宋朝的黄袍加身,并不是虚构的。

因为大家跟着你是为了谋个前程,是谋个自在,没实力的柴家小儿和一个寡母可压不住。

哎呀,换自己碰到糟心事就想到黄袍加身,难怪赵老大明知道自废武功也要选择那么干,邢承恩都想这么干了。

让顾平带人去把相关闹事人员都抓了,连夜审问,明天一早邢承恩要看到结果。

王进见顾平走了,开口说道:

“少爷,这些人全是金国一个地方过来的,都是乡里乡亲,大家报团取暖本是人之常情,可是被有些心思不纯的人利用,咱们需要防微杜渐,是不是从南方也收拢些人,全是一个地方的不好管理。”

“宋国也有流民?”

邢承恩好奇。

宋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始至终执行募兵制的朝代。

灾年的时候通过募兵收编大量的流民,降低农民起义的概率,稳定社会发展,这也是宋朝一直遵从的原则。

这种政策带来的效果是十分好的,所以到了南宋的时候依旧使用的是这种政策,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到了宋高宗的时候,流民的吸收甚至是扩充到了整个军队都是由流民组成的。

邢承恩一直以为有这项政策的南宋是没有流民的。

由此一来,宋代的军队之中兵源开始充足起来,士兵的数量也是逐渐的增多,军队规模也是扩大,但是这里指出的是,流民中的壮士是被吸收掉了,但是其余的老弱病残的流民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方式。

王进的意思是收拢这些人进来,可以分散一下人口构成。

老人好安排,这么多的地完全够他们种了,有稳定的生活他们就不会乱来。

少年进学堂学习几年出来就都是邢承恩的学生,对邢承恩的信服度是最高的,从根上解决了队伍的思想问题。

现代人认为古人一直都是“重男轻女”,其实在大宋朝不然,《暘谷漫录》记载:北宋时期首都开封出现“中下之户不重生男,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的现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等收入以下的人家不重视生男孩,生了女孩视若掌上明珠。

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源是,大宋朝上流社会的泛娱乐化十分猖獗,许多达官显贵、富商地主豢养由歌姬、舞姬、乐人组建的私家歌舞团,从皇宫到贵族人家再到市井之间,大兴欣赏歌舞饮酒娱乐之风。

中等收入以上者虽然比不上贵族富商,但也有众多娱乐场所供其消遣。

娱乐业发达,就造就了大量的美女就业机会,社会上需求有姿色、善歌舞的美女,这就不难理解宋朝为何重女轻男了,很多低收入家庭想通过女儿改变贫困现状。

到了南宋,重女轻男现象依然存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南宋杭州城“风俗尚侈,细民有女则喜,生男则不举”——首都人崇尚奢靡,平民生了女儿非常高兴,生了男孩竟隐匿不报甚至丢弃。

南宋中期,由于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生不举子”或弃子,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好在一些地方官对于幼儿的收养问题甚是重视,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希望将慈幼事业从一般的慈善机构中独立出来。

王进的意思是南宋有很多这样的男孩子,邢承恩可以大批买入一批,经过几年的教育,这些人就是邢承恩的基本盘。

通过一些门路可以把南宋慈幼事业单位的幼儿们买回来自己培养,人家换得银钱收养更多的幼儿,这样的产业链已经很成熟。

一些大户人家招收这些孩子成为自己的家生子,这样能保证忠心。

邢承恩这边可以按一个学期为节点,大批买入一批少年,如此几年之后这些孩子正式源源不断的毕业,可以有效的帮助邢承恩稳固基本盘。

同时从其他地方引入流民来打散原来都是一个地方过来的隐患。

纳新之举很有用,流民来源太单一会产生问题,现在自己武力充沛可以压一压,之后呢?当军队和政务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的人把持会怎样?想想东林党!

多从其他方面补充一下人口,把人口来源分散开来,以后的村子也要把人打散来安置,这些问题和邢国举等五人商量一下提前做出安排来。

从其他地方移民的事情也做起来,王进有门路就快些去办起来,正好学前班可以再开设起来。

王进领命后下去安排,这种事情需要悄悄办,虽然南宋人市不少,但这种事情多少犯忌讳,大张旗鼓的不好。

其实南宋海商大多买入少年认义子,帮助海商贸易等等情况已经成为常态,各地官员也都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私下里这么办的人多了去了,无非是银钱开路就好办。

这就是官面上禁止,下边人却都在做,好做不好说的事情,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悄悄办了就是了。

买的少年帮自己办事,为了安心带上老的也说得过去,老弱能惹出什么事?官员怕的是精壮,那些人才是闹事造反的主力军。

带着老人的孩子不算什么,悄悄办了就是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