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如此教育

朱兴宗!炆儿!

尼玛不会是真的吧,要是真的那事情就大条了!

五华的历史其实还不错。

大明朝,由朱元璋建立,但是朱元璋的名字是后来改的,他原名朱重八。

“朱元璋”这个名字,这是他加入义军之后所起的。璋是古代玉器的一种,所谓“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另外璋这种玉器非常锋利。“元”指的就是元朝。“朱”字与“诛”同音。合起来就是“诛元璋”,朱元璋改名正是表示自己解决反元的决心,寓意自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

而这个名字也是后来人基本都知道的,也是流传最广也是他登基之后一直用的名字。

第二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名字“朱重八”!众所周知,朱重八这个名字是朱元璋早年时用的。话说朱元璋家里的情况是这样的,祖父名叫朱初一,父亲名叫朱五四,大哥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老四就是朱重八啦,也就是朱元璋。

该说不说,老朱家的确是文化有限。

但是也是因为朝代所致,因为在元朝时期,“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也就是说在元朝,底层百姓没什么功名的,不允许取名,只能用排行和父母的年龄相加,作为名字。

也正是因为这样,底层百姓的名字基本都是相当的草率。

朱元璋的“字”。根据《明史》记载,“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也就是说朱元璋也可以叫朱国瑞。古代人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有名有字,古代男子成年后,不便直呼其名,于是“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字本来是朋友之间称呼的,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估计谁也不敢称他为“国瑞”了。不过“国”、“瑞”,这俩个字依然是需要避讳的。临川侯胡美原名胡廷瑞,后来就因避瑞字,改名胡美。曾割据一方的方国珍投降明朝后,也得改名方谷珍。

没办法,哪怕你多吊,也得给老朱让路。

朱元璋的第四个名字就叫“朱兴宗”,估计这个知道的人寥寥无几。是朱元璋发达之后,总觉得自己家族成员的名字太土气,于是他先给父亲朱五四改了名,改为朱世珍。接着朱元璋又给自己三个死去多年的兄长改了名,大哥朱重五改为朱兴隆,二哥改为朱兴盛,三哥改为朱兴祖。

改完之后,立马显得“高大上”啦!咱们再加上朱兴祖,连起来看不就是“隆盛祖宗”嘛。朱元璋的寓意很明确,而且眼下自己做的就是“隆盛祖宗”的事儿。不过知道朱兴宗这个名字并没有大规模传播,所以人们还是更知道他朱元璋的名字。

五华脑子里现在就像是无数的炸雷轰隆作响。

如果这个老者只是巧合而已,但是这个少年呢。

孙子!炆儿!

这他娘的不就是未来那个点背的建文帝朱允炆吗。两个巧合同时发生打死他都不信。

(本章未完,请翻页)

淡定,一定要淡定!

和此时面对的洪武大帝比起来,尼玛蒋小米和那些锦衣卫算个屁呀。

虽然心里想的挺好,要淡定。但是此时他的腿已经开始僵硬了。如果说惹了蒋瓛或许还能活的话,现在如果被发现看出朱元璋身份的话,恐怕自己一个礼拜之后绝对就是头七了。

“这位师傅,请问一下茅厕在哪?”

一旁的“炆儿”见爷爷喝了水,他也就咬着牙喝了下去。可能真的是心理作用,喝完就觉得想上茅厕。

这句话在五华的耳中绝对犹如天籁,正愁不知道说什么呢。赶紧说道:“茅厕是吧,小施主跟我来。”

说完抬脚就走,刚走没两步就听身后的朱兴宗说道:“正好,咱也去撒泡尿。小师傅带着咱一起吧。”

五华都快哭出来了,实在是太难了。

没办法,只能低着头无奈的领着二人去方便了。

方便之后三人有回到了屋中,“朱兴宗”有自顾自的盛了一杯水喝了起来,倒是一点皇帝的样子都没有。

看着坐在那里一点不拿自己当外人的老朱,五华只能陪着聊天了。

也幸好五华的知识量还可以,倒是不至于丢人。

相比较五华的如坐针毡,对面的朱元璋的内心却是逐渐的震惊了。多年来的处理朝政,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的他早已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草根了。

而此时的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和尚竟然说了很多只有帝王才会懂的事情。

或许在五华看来只是最简单的东西,可是他却忘记了时代的鸿沟。就比如说是唐朝时期,现代最简单的数独在那个时候却是皇子们才会学的九宫算法。

在这个时代,哪怕是上过小学,都拥有此时无法比拟的一些知识。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转,看着五华笑道:“我这个孙儿要是有小师傅一半聪慧就好了,平日里除了玩就是玩,读书更是费劲。不知小师傅有什么办法吗。”

这个问题却是难住了五华,倒不是不好回答,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身为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他的天赋并不好,但是他有一股韧劲,说白了就是埋头苦读。虽然毕业后的生活悲催的很,可是也是努力了十几年了。

说头悬梁锥刺股虽然有点过头了但是也是一宿一宿的熬夜。

见五华没有微皱,朱元璋以为是他不知道,随即说道:“如果小师傅不知道话也没什么。”

说是说,但是眼中还是浮现了轻视之意,觉得这个小和尚可能就是在别处听到一些杂学,本身的学问并不好。

‘呦呵!较劲是吧’

五华淡淡的看了一眼一旁还什么都不知道的朱允炆,心道‘对不起了’。

“其实如果真的说方法的话小僧也是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些心得的,只不过需要吃一点苦了。”

听到这么说,朱元璋也是来了兴致。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而在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随着的五华淡淡的说着,一旁的朱允炆哪怕是再笨也感觉到了一丝不妙。

“头悬梁锥刺股?这。。。”听到这朱元璋不由得皱了皱眉。

“其实也不用真的这样,小僧的意思是说,要有惩罚机制。这样一来总会有效果的,至于效果如何就要因人而异了。”

觉得差不多了五华才松口,不至于把话说的那么死。

也不知是聊起了兴致还是怎么的,两人一直带到了晚饭时分,幸好此时正值暖时,外面依旧是天光大亮。

“好了,咱就走了,回头一定试试小师傅的办法。”

而一旁的朱允炆的脸色已经和苦瓜有一比了。

“小僧送二位。”

三人刚走到大门口,就听前方不远处有声音。

“小和尚!我又来啦!!!快出来迎接我!!”

五华一愣,蒋小米怎么又来了。

然后他就看见一辆又一辆的独轮车被人推了过来,上面什么都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米面,最过分的是竟然还有一些猪肉。

看到猪肉的瞬间,五华就觉得头皮发麻。你妹的,自己旁边站着朱元璋和朱允炆。以前朝廷可是严禁民间杀猪吃猪的。

“怎么了,看到我高兴的说不出话了吧。”

没有注意到五华的表情,蒋小米指着那一堆东西说道:“我知道你这里吃不好,你看,我给你带来了这么一堆好吃的。我还特意买了许多豚肉给你。开心吧。”

‘豚肉’?那是什么东西?五华一愣,随即想了起来。朝廷虽然一开是的确是不让杀猪吃猪,说是犯朱元璋的忌讳,可是猪肉毕竟是便宜又好吃,是民间最主要的肉食来源,所以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把猪改了个名字,叫做‘豚’,也算是一种大家心知肚明的掩耳盗铃吧。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