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张居正道:“未遇明主尔。”

张居正由他的苦处。在嘉靖朝,人微言轻,一身才干使不出来;在隆庆朝,天子垂拱,大小事由高拱裁决,张居正虽是次辅,也只能从旁协助;知道万历初年,才掌握了实权,大力推行改革;到了今日,天子年纪渐长,越来越多的关注政事,而张居正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对将来会如何,张居正不知道;他现在只想做好每一件事,尽到首辅的责任。

他当然也希望能干几件大事,轰轰烈烈一场,博个青史留名,一辈子图名图利,最后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是不是?他是老官场了,熟读历史的,明白自己主持的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虽然利国利民,但得罪人太多,将来的评定多半是功过相抵,说不定眼前这位天子就会抛弃自己以和解群臣。历史上商鞅吴起不就是如此吗,富国强军,而身死异国!

除此之外,要留名青史就只有军功和水利了。自己不长于军事,而且以万历的打算看来,军功也论不到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兴修水利了,为百年之利,也许还能让后人怀念一下自己。

趁着天子有热情,壮志非浅的时候;趁着自己还在位置上,还能控制朝政的时候,干几件大事,是张居正现在的想法。因此他才提出了全面整顿北方水利这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

沈觉非的笑容一僵。张居正的心思他未必能明白,但还是从语气中听出了酸甜苦辣,说道:“先生,为国谋划,朕会牢牢记住的。兴修水利复兴北方之事,朕以为可行。将来功成之日,大明都将感谢先生之高瞻远瞩。”

也许见不到那一天了,张居正心想,说道:“陛下,此事非一省一府之事,关系到河南﹑山西﹑陕西﹑北直﹑南直﹑山东六省,还应该听听督抚们的意见,工程所需钱粮和人力也巨大,还需要听听户部工部的意见。”这些在张居正看来都是走过场了,但却不能不做。

沈觉非明白这一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做好了就可以开创一个盛市。也明白其中的风险,投入太多,极有可能拖垮明朝的财政;而且因为工期长,期间必然反复,没有坚定的意志是支撑不下去的。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支持,是为了帝国的发展,也是因为张居正。“朕明白,这件事需要朝廷各部﹑北方诸省通力合作,先让他们提提意见。赞成的就留在任上,反对的就调开吧,免得到时候阳奉阴违,坏了大事。在中央还需要一个人统一指挥,调配各方——”

“老臣愿当此任。”张居正忙道。

沈觉非满意的一笑,说道:“先生肯担当,朕就放心了。”按沈觉非的记忆,张居正实在万历十年去世的,现在已经是万历六年冬,他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该是培养张居正接班人的时候了,朝廷的改革还在稳定进行中,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也基本落实,这时候换一个能力稍差的人也不会有问题。这样一让改革后继有人,二来替出张居正来,可以让他稍为休息一下,以从事更重要的工作,比如这水利大事。但是沈觉非也知道,以张居正的为人,是绝对不会在身前主动让出位置的。

“至于水利上的具体事务就交给潘季驯吧,朕相信他。相信先生也相信他吧。”潘集驯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他不合适,别人就更别提了。也正是因为知道潘季驯的能耐,沈觉非才敢兴起这一项大工程。

潘季驯出任河务总督是张居正保举的,张对他当然了解信任,笑道:“臣也不大懂水利,自然要多请教他,免得瞎指挥。陛下如果没有其它事,老臣就告退了。”

“且慢。“沈觉非忙止住张居正,“朕还有一件事要跟先生商议,这一次黄河决口振济灾民,调用了多省的粮食,因此还差点弄得缺了军粮。这样的事情,朕看以后还会发生,得想一个阿办法解决才是。”

张居正问道:“皇上有什么计划?”

沈觉非也不卖官子,说道:“朕的意思是在各地设立专门的粮仓,储备一定的粮食,专门用来振济因为水旱虫灾产生的灾民。”

“各地不是又粮仓吗,再建会不会浪费?”

沈觉非解释道:“现在各地的粮仓储备的是军粮或者俸粮,支付混乱。这一次如果不是因为刚好秋收完毕,那些粮仓里面能有多少粮食?所以朕准备建立专门的振济粮仓,专门用来振济灾民,除了紧急军队用粮外一概不得挪用。”

“原来如此。”张居正明白过来了,“但如此一来,势必增加管理之人,而且这振济粮仓的粮食该如何收购和处理呢?”

“这个朕也想过了。每年各个州县将收来的夏秋粮分一部分装入振济粮仓,至于其份额由依照各地的人口和田地决定,新开的县份和特贫困的州县也可以从富裕的地方调配粮食装入仓中,总之必须保证振济仓中有一定的粮食。在装入新粮的同时,也要将三年以上的陈粮卖出去,所得除了仓库的开支外,要上交给国库。至于管理嘛,就交给府县的长官,由他们直接负责,亏空损耗都由其负责。发生灾情时开仓振济,并记录数目;灾情结束后,需要重新装满振济仓。”

设立振济仓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流民的可能。在天灾的时候,如果能为灾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可以防止流民。沈觉非知道,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农民是不会闹事的。明末那场著名的农民暴动就是因为天灾加上人祸引爆的,而明王朝也因此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

在控制天灾的危害的同时,沈觉非也没有放松对人祸的防治。这几年来,不断的用重刑打击贪官酷吏,不断的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想到此,沈觉非再次想起了海瑞。

“陛下,所谋深远,真社稷之福。”张居正赞道,“不知什么时候实行?”

“这还只是朕的一个想法,需要修改的地方还很多。”沈觉非道,“先生先与六部商议一下,集思广益,然后在某一个省试验一下,看看有什么经验教训,最后再在全国推广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