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双杀

孟弢最近有点烦。

他太忙了。连捂头的时间都没有。

孟弢需要照顾师父、苏轼还有悟空的衣食日常。

孟弢还要安抚妻子的情绪。

竟还要帮虎娃父母处理家务。

虎娃父母是老实农人。近年富贵起来,对怎么处理庄园田产、佃户、赋税、作坊等等,力不从心。

总有大大小小的事,来向孟弢讨主意。

春耕在即。事务越发多起来。孟弢想到了一个主意。他需要找一个真正能办事的帮手。

孟家星散。如老家人一般的老人,已经没有了。只能从平乐镇上谋划。孟弢想到了乡司。

这位新乡司,是个读书人,未取得功名,反倒擅长经营。他在镇里也算颇有财力之人。只是无什么底蕴,不如虎娃家有天庆观和张家带契。

乡司对于他,是个很有油水的差事。只是未免有些战战兢兢。前任可是那样诡异的下场呀。

所以,当孟弢找上门来。他是很惶恐的。

孟弢并未绕什么弯子,直言,问他可对制糖作坊有兴致。

乡司忙言,没有没有。他可不敢有呀!冷汗都下来了。

孟弢安抚道,不要误会。他是真心上门商谈。近年张家对龙须糖,需求越来越大。虎娃家作坊,已经供不应求。jiqu.org 楼兰小说网

孟弢言,他愿提供精通制糖的老匠人,并保证张家按同样的价格收购。所得,虎娃家与乡司,二八分账。如何?

乡司大喜,忙问,这日常账目,谁来掌控?他已经开始谋划了。

孟弢大笑,言,当然是乡司来掌账目,不过虎娃家有查账之权。不过也要等大张氏归来,与乡司再议细节。

孟弢想把新作坊置办起来。拉乡司入伙。

于是两相满意,气氛融洽起来。

见此,孟弢提了其他的请求。于虎娃家的庄园、佃户、赋税,要多劳烦乡司看顾了。

乡司点头应允。这是应有之意呀。

有了这样一位“能耐人”,孟弢少了很多烦恼。也缓和了一些往事的纠缠。

且天庆观在平乐镇有威望,张家又掌握了行销的通道。孟弢觉得很稳。

让一些利给乡人中的有力者。才是长久之道。

既然是孟弢的安排,虎娃父母无有不允。来贩运糖酥的张家管事,也颇赞赏。有了更多的货源,是否可以贩卖更广?甚至贩卖到蜀地之外?

一些时日后,乡司主动找了孟弢。言,近日有上峰让他多关注虎娃家的情状,和天庆观的异常。

乡司又惶恐不安起来。他才放下心结,又得了大利。相比远在天边的上峰,乡司还是更相信天庆观的仙人。

孟弢默然,心中愤恨又一次被翻起。真是无有休止呀。他安抚住乡司,言,可正常上报。

乡司懂。他上报的消息,肯定会很“正常”。流水的上峰,铁打的天庆观。他世居平乐,知道好歹。

关注天庆观的官员,近期收到了耳目的汇报。

平乐镇本地乡司言,虎娃家颇仁善,善待乡民,与邻里和睦。虎娃父母都是老实的种地人,虽有了些家产,也是每日劳作。

乡司还道,天庆观道士很少下山,平日山中修行,少在镇上走动。求子颇有灵效,乡人们都很尊敬,常上山礼拜神灵。

官员很高兴。无事不就是好事吗?

他连有两个小道士已经离观远游,都未得知。更别说什么登萍度水的异闻了。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官府的触手,很难深入到平乐这样的乡野。所能依靠的还是本地的乡宦士绅。

可官员们,不可能在一个位置,长久经营。而乡宦士绅们,却是代代相传,多有姻亲往来,利益纠葛。

有句俗语,皇权不下县。颇有道理。

得到回报的文彦博,点点头,勉励了下属几句,吩咐他继续观注此事。

官员又有些烦恼起来。府君大人是何意呀?官员不解,也有些懈怠起来。

苏轼的日子,还是那么欢乐。天庆观是个好地方。

有“神神叨叨”的师公,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特别是齐天大圣和八仙游海。苏轼很爱听。

有看似“沉稳”严格,但很迁就他的师父。不过孟弢总让苏轼叫他们“哥哥”。叫就叫吧。

“哥哥”很神奇呀,经常演示一些小戏法。还答应如果苏轼功课学得好,就传授予他。

还有逗趣的猴子悟空。苏轼现在知道悟空名号的来历了。那个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悟空不大,但很厉害呀。力气大,会老虎叫,还能带苏轼满山乱跑。

奇怪的是这只悟空还会打坐修行。经常在八仙游海图前,对着“蓝仙长”定坐。真是神奇。

苏轼询问孟弢原由。孟弢想了想,还是讲解了一番存神观想的道理。

苏轼也想去定坐修炼。被孟弢阻止。陈易简的话,孟弢还记得。先安排苏轼锻炼体魄为好。

所以,每日苏轼与悟空,满山乱窜,孟弢并不阻止。只是都默默的跟在不远处,防备意外。好几次也是施展了风符的。

苏轼似乎也没有虎娃的天赋异禀。身体是越来越健壮,但未超出常人的范畴。

这让每半月才能见到儿子的苏夫人,很满意。

学问是否有长进,她不太关心。可身材真是,一次一变。健健康康就是母亲们最大的愿望。

也有一些不太满意的。就是苏轼性情未免越来越跳脱了。很有些苏洵少年时的光景。父子相类,也不是坏事吧。

乡司的警讯,让孟弢有了一丝心悸。回想起小张氏的那位吏员族亲。回想起陈易简的警告。

很快联想到了文彦博文府君。

文彦博,是个狠人。

据传言,一日,他于钤辖官舍蹴鞠。

有兵士犯法,被卒长鞭打。兵士不服,喧哗叫嚷。惊动了文彦博。他上前询问详情,认为鞭打无错。让卒长继续行刑。

兵士不知道文彦博身份。鞭打结束,依然喧哗叫嚷,口称不服。

文彦博斩之。回馆继续蹴鞠,赛毕,才兴尽而去。

就这一件逸闻,已经很是能看出这位府君的性情。

州府官吏,乡宦士绅们,由是敬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