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国公列候六部尚书

在公公的带领之下,许星河从朱雀大道走,一直往午门走去。

这条路不同于当时刘三刀带自己走的路。

而是正宗的大道。

正门。

丑时三刻,天还没有亮完。

旁侧的侍女,锦衣卫便已经离开了。

只留下公公在一旁陪着许星河。

差不多到了寅时的时候,一些官员的们才陆陆续续地来到外面等候。

这其中许星河看到了两道熟悉的身影。

那便是陈正阳和陈宏义。

陈正阳虽然统领京都戍卫之职,但是该上朝还是得上。

不过不用穿朝服,可依旧披着战甲。

待朝会一散,便要去巡视京都。

许星河看到陈宏义之后便大大方方地走了过去。

没有丝毫的犹豫,也不怕的他人说闲话。

对着陈宏义便是一拜。

“学生许星河,见过陈儒。”

陈宏义本在跟其余几人商讨着事情,突然看到一道人影过来,自报家门,微笑地道。

“许小友来得这么早啊。”

许星河笑道:“第一次上朝,来得早些以防出错。”

陈宏义此话的一出让他身后几人纷纷打量道。

“你便是坊间传闻的许星河,许万古?”

许星河连忙作礼。

“万古不敢当,只是坊间流传罢了做不得真。”

“嗯……正气凌然,不愧为儒道大才。”jiqu.org 楼兰小说网

说着陈宏义给许星河介绍道。

“许小友,这位是户部尚书夏冰,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许星河仔细地看了的一下这名中年人,作礼道。

“学生许星河见过夏大人。”

“嗯嗯……无须多礼。”

陈宏义又侧了身子,说道。

“这位是兵部尚书,李云龙,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务。”

李云龙?

好家伙,果然叫李云龙的都长着一副肃杀之气。

“学生许星河,见过李大人。”

“无妨无妨,听闻你武道已入八品,儒道武道双修之人,实属罕见,有空来我这做做。”

许星河赶忙笑道:“下次一定叨扰。”

陈宏义又紧接着的介绍道。

“这是吏部尚书,江左阆,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好家伙,江左阆,江左梅朗,长苏?

许星河的看着这人倒不像是个中年人,反而像是三十几岁的人,长得倒是五官端正。

“学生许星河见过江大人。”

陈宏义道。

“这位是礼部尚书文昌: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事务。”

“学生许星河见过文大人。”

文昌笑着抚摸胡须,称赞道:“许小友的一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老夫着实赞叹,平日无事,可交流探讨一番。”

许星河连忙作礼。

“下次一定叨扰。”

陈宏义测过身子,用手摊了摊。

“这位便是刑部尚书,陶立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

只见陈宏义介绍完之后,陶立言便看向许星河。

“许儒,虽说您身为六品大儒,又明新圣之意,又创下汉学,但!大汉的法度可不是随意便可忽略的。”

这莫名而来的训斥,让许星河都有些愣了。

一旁礼部尚书文昌赶忙打着圆场。

“许小友,你不知道,你还没有成为大儒的时候,你打着京都学子的面打了大儒,骂大儒是狗,你忘啦?”

“此事,许某倒是记得。”

说着文昌紧接着说道:“曹曦跟陶立言都曾拜秦浩为师,算得上是同门师兄弟。”

好家伙,听到文昌的解释,许星河这才明白了过来。

原来这刑部尚书陶立言跟原应天书院的院长是同一个老师秦浩。也就是六品大儒,秦儒。

这下想进入刑部去查一下蛛丝马迹都有些困难了。

就在一瞬间,这个陶立言就在许星河的心中好感度直线降低。

“学生许星河,见过陶大人。”

陶立言没有理会许星河,反倒是指着文昌怒道。

“文昌!别血口喷人!虽说本官跟曹曦一同是出自秦儒门下,但,本官已脱离文宫!”

“本官乃是刑部尚书,自然一视同仁。”

“好了!”

随着陈宏义的一句话,二人便沉默了下来。

陈宏义对着许星河说道:“许小友,正阳也来了,你也可趁此去拜访一下。”

许星河点了点头,随后作礼道:“学生先行离去。”

好家伙,看到这六部尚书也私下里关系也不是那么好嘛。

当着自己一个外人的面儿都能吵得起来。

这也没谁了。

许星河看到陈正阳正在跟身边的武将们交谈,上前一步,作礼道:“义兄。”

陈正阳转头一看,竟然是许星河,一把抓住许星河便是往前面凑。

“诸位叔伯,这位便是小侄跟你们讲过的许星河六品大儒。”

一位脸上带着伤痕的老者仔细打量着许星河,道:“此人便是许星河,许万古?”

“正是许某……”

“为何身形如此瘦削?不是武道已入八品之境吗?”

可能在众人的眼中,习武之人要么便是孔武有力,要么便是魁梧无比。

自己这小身板根一个武道八品的人属实是联想不起来。

许星河尴尬地笑了笑。

“学生主修的是儒道,武道只是平时强身健体。”

“怎么能如此!”

一位老者眉头紧促。

“儒道有什么好修的,要我说,学就要学武道。”

“武道一脉,成就一品天下无敌。”

许星河赶紧赔笑。

好家伙,这群武将还真的是快人快语直来直去,简直跟文宫之人和那些文臣好相处多了。

至少有话边说,有屁便放,基本上不会藏着噎着。

陈正阳介绍道。

“这位是安国公。”

“这位是镇国公。”

“这位是齐国公。”

“坊间流程大汉三公便是指的这三位大汉柱石。”

“学生许星河拜见安国公。”

“学生许星河拜见镇国公。”

“学生许星河拜见齐国公。”

安国公笑了笑:“好说好说,平日是若是书院呆不下去,便来我安国公府,咱们痛饮。”

“没问题!”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响起。

“宣!百官入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