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背诗

李民在想自己的补习文化课也许得通过于家的帮忙。在第二天习武的时候李民就一直在想这件事怎么办,因此李民在习武的时候时常分心而被鳌拜抽了好几下。李民本打算是下午看见于谦后自己问这些事,但比较让人意外的是下午于谦并没有来,因为于谦是刚来的,所以他的情况和别人也打听不出来。

在晚上的时候李民和李渊打听关于于谦的事,这时就看出李渊信息有多充分,李渊和李民讲了情况。于家家教非常严,每个月都会有很多天是于公亲自教于谦上课,于公在年轻时就以文化素养而出名,于谦能获得神童之名很大的原因就是于公教育。李渊只是以为李民因为于谦没去而问这件事,但李渊对于接下来李民说的话是没有一点准备。

李民对李渊说:“我想和于谦一起上课。”李渊对于这件事是非常意外的,本以为在武夫的路上会越走越远的儿子,突然开始对文感兴趣。李渊赶忙问道:“你确定你要去听课?你不是一时兴起?你能否坚持下去?”连续三个问题提现出李渊的激动。李民则是回答到:“我想做到文武双全”“好,这件事为父一定帮你做到,你想念书一定让你念上。”说完李渊就出去嘱咐管家去准备厚礼,照最搞的规格准备。

第二天天刚亮,李渊就带着一车的礼物去登门了。在这个时代私学和公学都存在,但私学走的却是尖端路线。对于那些世家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是名声,而另一个就是私学。这里面私学最重要的不止是传授知识而是经验。当世家可以将这些经验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又通过各种运作让后辈可以有一个好的官位,最后通过联姻彼此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势力。

因此这种私教轻易不会让外人进来,所以为了让李民可以上于家的私学,李渊准备了最为贵重的礼物。对于李渊的到来于公是非常意外的,于公本以为李渊到来可能是为了商讨关于商业的事情,但结果确是李民想要听他的课。对于这件事于公一时也没拿出个主意,主要是于公并不了解李民什么样,若只是一个富家的纨绔子弟那么是坚决不能收。于是于公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渊,而是表示需要考虑一下。李渊见对面并没有答应但也并没有拒绝,于是只好先告退然后回去准备更多的东西准备随时再拜访。

于公送走李渊后就到后院找于谦了,此时的于谦正在背书。看见父亲到来后就放下书询问。于公则是直接问于谦是否认识李民,听到李民后于谦非常的诧异,并询问为什么要问李民。于公则是将事情经过讲给了于谦,于谦听说李民要和自己上课表示非常赞同,并表示自己和李民一起上课会非常开心。于公见于谦对这件事非常乐于接受,就又问了一些关于李民品行,文化素养等方方面面。得到的答案都是非常好,但对于文学素养方面于谦则是表示自己不知道。

于公知道了李民的大概情况,于是派人去李家和李渊说,他可以考虑让李民上课但李民需要在这之前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于公本是打算让李民在他面前背一些古诗或者经文什么的,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会让他有多大的收获。

李渊收到了于公派人传来的消息,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于公可能会收李民为徒,忧的是以李民的文化水平,很有可能会被直接扫地出门。李渊于是让管家找几个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专业问题还是得找专业人才。当李渊在那里哀愁的时候,李民结束了上午的训练,当李渊看见李民的时候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接下来就是李渊的哀愁时间,而李民却比较淡定,毕竟穿越而来后带着很多的古诗。

不一会管家就带着一些书生过来,这些人都会点文学古诗。李渊在和他们商量的时候,李民则是问其中一个人,让他背一些出名的古诗,结果是李民知道的一些诗在这个世界并没有人出现。这样的话李民对于接下来的事则是十拿九稳了,。李民问李渊:“于县令父母是农民出身吗?”在得到李渊肯定回答后,李民就和李渊说自己有办法了。李渊本以为李民是开玩笑,于是训斥李民说他胡闹。结果是李民依然不卑不亢,于是李渊选择相信自己这个逐渐改变的儿子。但李渊心里仍然充满担心,而李民却是充满自信。

第二天的时候,李民没有练武而是和李渊一起去拜访于县令。于公这是第一次见李民,李民也给他还不错的第一印象。于公后面站着的是于谦,于谦看见李民后,招了招手就又躲在了于公身后。

于公也很是直接,说到:“你就是李民吧,听说你想听我的课,但你得展示一下你的文学素养,不知道你打算怎么展示,是背文章吗。”李民则是回答到“我想让于县令听一下我做的诗。”听到李民的话,于公表现的非常的诧异,“不知你做的诗叫什么。”“悯农”“哦,你一个商贾的儿子作诗名字叫悯农,有意思念出来让我听听。”

李民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的念出这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听完李民念完诗后,于公陷入了回忆。于公想起来小时候天天耕地却吃不饱,看着父母佝偻的身体,下定决心好好读书。最初当官时有要天下人吃饱饭的志向,当当做官一段时间后让时间将自己的壮志都给磨没了。看着眼前商人之子却心疼天下农民。

于公说了一句“下午就来吧”然后独自一人向里屋走去,同时伴随着眼角的泪水。于公本打算若其水平差不多,就打算收为徒弟,但当李民说完悯农这首诗后,他认为这个人应该拜更有能力的人为师,给他更大舞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