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章决战在即第1更

崇祯采取了两套策略:

一、立刻果断对拉合尔采取最猛烈的进攻。

这种进攻不是用攻城器具,而是直接用火炮。

用明军的重型野战炮,第四代红夷大炮,一共600门。

穆拉德·巴赫什得知敌人兵临城下后,他非但不慌,还组织城内的大军要跟明军决一死战。

当明军的重型野战炮密集地轰击城楼,引发的如同山崩地裂般的震动后,穆拉德·巴赫什则直接躲在了自己的被窝里,瑟瑟发抖起来。

穆拉德·巴赫什:决一死战?你们听错了!

明军当天便将拉合尔城轰开,大军进入后,快速击溃了第一批莫卧儿帝国的抵抗者。

人头摆在大街上示众,引起了城内极大的震动。

明军并没有着急立刻攻打全城,而是给对方内部的缓冲期。

为什么要给对方内部的缓冲期?

因为对方内部一定会诞生投降派,明军需要带路党。

第二天,继续杀,第三天继续杀。

三天之内,杀了四万多人,将拉合尔城内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第二、怀柔、招抚。

没错,第二招策略就是怀柔、招抚。

其实就是招揽投降派。

招揽投降派一定是在建立了足够的杀威上的,否则对方不会有人愿意投降。

怀柔和招抚政策一出,当天傍晚,就有人愿意投降了。

是拉合尔城的驻防军官萨尔曼,他带着自己的一批人马过来投降。

萨尔曼一投降,那些原本打算奋死抵抗的人立刻军心动摇。

第二天中午,所有的抵抗都崩溃瓦解了。

投降的投降,不愿意投降的纷纷逃出去,一哄而散。

倒是萨尔曼这个带路党为了拿投名状,表现得非常积极,他立刻带着明军去将正准备出城逃走的穆拉德·巴赫什抓住了。

抓了莫卧儿一位皇子,意味着明军手中有一个大的筹码了,这一路下去,谁要是敢乱来,就把穆拉德·巴赫什拿出来祭天。

当然,那些地方上的官员们可以无视穆拉德·巴赫什的安危,但他们也要做好,事后被沙贾汗算账的准备。

所以,只要穆拉德·巴赫什在手,明军手里相当于拿了一个杀器。

时间快速推移到八月底,大量的军队正在朝阿格拉聚集。

而就在此时,阎应元的6万铁骑一路南下,一口气打穿了莫卧儿北部数百里的城池。

一路势如破竹,无人能当。

还在阿格拉召集大军的沙贾汗得到了最新的消息,差点气得一口老血喷出来。

八月二十九日,阎应元越过德里,一路南下朝阿格拉杀去。

九月一日,阎应元距离阿格拉仅有80里。

并且在这里,阎应元遇到了一直召集而来的莫卧儿骑兵,一共有3万人。

这本来是沙贾汗召集过来的一支精锐。

这支精锐突然在这里遇到了不明来路的人马,有些震惊。

在很快确定是敌军之后,又是惊奇又是兴奋。

卧槽,这么快就可以立头功了,陛下(沙贾汗),您看我们给你立个头……

于是,真的只剩下头了!

因为在这里发现了这三万人,阎应元比对方还兴奋,这一兴奋,刀子都控制不住了。

于是将这批人马杀得鬼哭狼嚎一般。

九月三日,战败的消息再一次传到阿格拉,沙贾汗终于彻底坐不住。

此时,他麾下已经有20万大军。

九月四日,沙贾汗终于率领他的20万大军出了阿格拉,一路向北边杀去。

得知对方主力大军杀来后,阎应元调头就跑!

没错,他调头就跑。

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他击溃了从拉合尔到阿格拉之间数百里城镇,几乎打穿了这里所有的防御,一路彻底扰乱了这一带的秩序。

这有什么用?

这当然有用!

若是正常情况下,沙贾汗北征,他必然先准备粮草,同时也一路征调粮草。

但现在,他一路征调粮草的可能性几乎少了三分之二。

因为当地的秩序已经完全被破坏,民众吓破了胆,行政体系几乎被明军这一路下来打崩了。

想要再调集粮草,自然不是那么轻易的事。

而得知阎应元调头就跑了,恼羞成怒的沙贾汗奋力狂追。

九月八日,崇祯的主力大军已经南下抵达德里,德里也是莫卧儿帝国的陪都之一。

德里就是后世的新德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