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盘点营收

大唐的每年元日,长安或是洛阳有大朝会,在外职事的官员,倘若公务繁忙或者路途遥远,可以向朝廷说明缘由,不出席大朝会。但在此之前,必须将一年的作为和政绩编纂成册,托官驿发往长安,以供阚录。

眼下,距离天宝七载结束还有一个月。

周钧任河西互市监,又领陇右转运使兼采访使,职务颇多,任务繁重,需要总结的工作自然也就庞杂。

但这些工作中,唯有一项是最关键的——大碛商路。

天宝六载的年底,周钧曾经在李隆基和李林甫面前夸下海口,说是经营大碛商路,可以为朝廷赚得两百万贯。

两百万贯是个什么概念?

天宝七载,整个大唐,全国上下总共890万户,每户每年需要缴纳户税250文,一年下来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百万贯。

所以,周钧口中的两百万贯,在李隆基和李林甫听来,更像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言壮志。

圣人和右相,当时虽然没有驳斥周钧,只是说了几句勉励之语,但二人心中,还是压根不信此事,只不过不想打击年轻人的自信罢了。

毕竟,沙州敦煌郡的每年商路税收,只有少到可怜的一万多贯。

在李隆基看来,周钧到了敦煌,对大碛路的一年经营,如果能将税费收入提高到三十万贯每年,就已经算是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至于常年经手税务的右相李林甫,则更加保守,他心中认为,周钧在一年之内,能将大碛路的税费收入提高到十万贯每年,就已经值得大肆褒奖了。

可是这二人万万没有想到,周钧在大碛商路上,舍弃了大唐州府官方收税、商户开店的经营模式,而是利用官驿垄断了整条商路的吃喝娱乐和补给买卖,彻底用大唐官营替代了商户私营,不仅向往来商户收了税,还为大唐赚取了巨额的经营利润……

这一日,收集了大碛商路上州府送来的经营账簿,周钧和画月又在焉耆找了一群账房先生,花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统计出了大碛商路今年的营收。

大碛商路自天宝七载的五月份开始正式启用,到十一月底,总共接待了大大小小621只商队,接待人次超过了3万余人。

来往商户向沙州大碛路缴纳的关税、渡引和市册,加在一起,大约是五万多贯。

然而,那六百多只商队,三万多人,在大碛路上的消费、补给、食宿等等,居然达到了惊人的117万贯!

117万贯,倘若平均下去,则每个经过大碛商路的旅人,人均花费达到了35贯。

画月起初看到这个数字时,顿感不可思议,朝身旁的周钧问道:“经大碛路穿越沙州大漠,满打满算也不过一个月,这些人是怎么在一个月里花完三十五贯的?!”周钧一脸平静:“一壶冰洛烧,在长安南城的酒肆中,只卖得六十文;倘若放在西市之中,就要卖到九十文;如果是在平康坊的北里,三百文一壶……而在烈日炎炎的大漠之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卖一贯钱,不算贵吧?”

画月听见这话,也是懂了,不过又疑惑道:“在大漠中卖价高,自然无可厚非,但是那些商户,也可以忍一忍,等出了大漠,再去满足口舌之欲啊?”

周钧伸出一根指头:“理由有二。其一,来往大漠的商户,或是商队中的同僚,彼此都是熟识。起初,见到如此高昂的卖价,大家自然会收紧钱袋,不肯开销。但只要有人领了头,开了荤,又在他人面前显摆和炫耀。剩下的人或是碍于面子,或是被众人裹挟,都会抱着不能堕了身份的想法,享受上一回。俗话又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只要开销过这么一次,就不可能再习惯于风餐露宿的苦日子,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罢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