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7章卫戍军第1火器营

齐晨被分到火器营的火枪一都。

前去报到时,齐晨发现一都并不全是和自己一起训练的新兵,还有十多个熟练使用那种叫做燧发枪的老兵。

那些老兵是都内的核心力量,分别担任都指挥、副都指挥和什长。

齐晨分在第一队。在队里,像他那个年纪的还有两个,其他的都是年轻后生,最小的一个才十六岁。

齐晨认为,和枯燥的列队训练相比,持枪列队前进、后退和装弹射击要轻松许多。

不过,他是火作出身,熟悉火器,其他人却不一样。

“第一排全体都有,横列!”

肖金荣一声大喝,十个人有条不紊地排成一条横线,枪托垂地,肃然而立。

“装弹!”肖金荣拿起胸口的哨子,“哔一一”地吹响一声长音。

第一排十人都齐齐跨前两步,低头模拟装弹。

模拟装弹,只是不往枪管里塞定装弹药,其他操作程序没有变化。

“快!快!快!”肖金荣扯着嗓子大叫道,一脚踹在队中一人的屁股上.那个兵就是连五郎。他的动作总是慢人几拍,别人已经从枪管里抽出捅条了,他的捅条还没有找到枪管。

连五郎挨了一脚,动作更加慌乱。

“娘的!出来!”肖金荣一把将其揪出队列,拖到一边,劈头盖脸训斥道。

“你他娘的,手腕上长的是蹄子?都十多天了,动作还他娘的这么慢。一个人站在这里,练习装弹射击动作两百次,练完了才能归队!”

说完,不去管连五郎如何羞愧,走到队列旁,口中的哨子“哔”短促地吹响一声。

听到哨声的士兵们立即前进两步,将枪支平端,瞄准前方。

“哔哔”两声短促的哨响。

“啪!!!”一阵整齐的击铁撞击声响起。

随后又是“哔一一”的一声长音。

一声短促哨响是前进瞄准,两声短哨是射击,长音是后退装弹。

这是火枪兵必须牢固的哨音操练,通过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固化为思维和肌肉意识。

第一排士兵跟随着哨音后退,第二排士兵们已经完成了弹药装填,立刻跨前而行,从第一排缝隙间穿过,立定,抬枪瞄准。

像这样的动作模拟操练,火炮兵也同样进行。

操练的方式却完全不一样。火炮操练施令,用旗帜取代竹哨。操作动作练习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如火如荼地在为实战射击训练做准备。

七、八天后,火炮都和火枪都一起进入实弹练习。

一时间,山谷里响起了连绵起伏的火药爆炸声和轰鸣声。

实弹射击破坏了安宁的生活环境,吓的方圆十里的猪牛惊恐万状,鸡鸭都不敢下蛋了。

距离水城的一个山谷,一个穿着干净长袍、读书人模样的中年男子透过窗棱,愣愣地看向枪炮声轰鸣的方向,感觉有些不真实。

“李先生,到上公学的时间了。”苏三娘拿起一个布包,走到李世昌身边。

李世昌和苏三娘,都是从北地流落到临安的那拨难民中的一员。

流浪的途中,李世昌的亲人一个个死去,苏三娘的孩子也因营养不良和疾病夭折了。二人到了九州后,经好心人撮合,搭伙住在了一起。

这一年多,二人生活在一起,也没想太多,只想在活命的路上相互有点寄托。

乱世余生,苟活而已。

然而,如今赵官人带着大家打下了九州,往后这日子恐怕会安稳下来了。

李世昌接过苏三娘递过的包裹。

包裹很薄,里面是给新来的孩子上课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和《百家姓》,还有一本是公子让人编写的,名叫《读史记》。

提到《读史记》,李世昌心生感慨。

相对于前两本,这本书的编纂,令岛上识字的周人们敬佩不已。

它将神话、传说、传奇和历史上记载的人物事件,压缩为一个个小故事,形成一个简明且前后连贯的一本历史书。

书中宣场汉人自尊自强,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将家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散在孩子们的心里。

即便是历经生死、人到中年的李世昌,第一次翻开那本书,也看的热血沸腾,壮志铿锵。

“连五郎也在那里打枪呢。”苏三娘顺着李世昌的目光,看向窗外。

连五郎?那个十八岁的小子,和李世昌死在逃难途中的儿子一般年纪。

“三娘。”李世昌收回目光,回头环视身后的房间。

房内被苏三娘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张木板床占据了卧房一半的空间。

卧室后面有一个小房间,那是杂货仓,存着工具和粮食。

卧室前面,是堂屋。堂屋里除了一个供奉先人牌位的条案外,就只有一张小矮桌,加几条小木凳。

虽然这个房子和他以前三进三出的宅院无法相比,却让他有了再世为人的温暖。既然再世为人,就好好的过吧。

听到李世昌喊自己,苏三娘转眼看向对方,发现对方一双细长的眼睛正直勾勾看着自己,不禁有些羞恼,正欲转身而走,耳边就听见令其立刻石化的一句话。

“过两天就有一个好日子,易嫁娶,我请人做媒,娶你过门可好?”

苏三娘身子一颤,呆愣半晌,突然眼泪如雨,倾盆落下。

在李世昌和苏三娘筹备举行简单婚礼的时候,一支幕府联军渡过关门海峡,出现在北九州的门司港外的海滩。

(注:“关门海峡”因海峡两岸的“下关”和“门司”两地名而得名。)这支幕府联军由二十二个国的军队组成,分别山**8国、山阳道8国、南海道4国和东山道2国。

二十二个国,说起来牛皮哄哄,可是总体人数却只有一万五六千人。

在前一世的论坛,有人调侃东瀛的国战,规模甚至比不上中国村与村之间的械斗。

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中记载了福建两个村的械斗规模:“仙游洋寨村与溪里村械斗……常分执乌白旗,各近小村附(白旗)之,一旗皆万余人,乌旗尤强。”

这两个村中,实力弱小的、执白旗的村子都有一万人。两厢对比,此时东瀛的国战的规模,简直不可想象。

幕府此路联军,由出兵人数最多的但马国守护安达泰盛统领。

安达泰盛身形削痩,一袭鲜艳的阵羽织在寒风尤显得身子的单薄,虽说才刚四十岁,但是下颔尺许长的赵须,和一脸疲惫的皱纹,显得有几分老态。

这些日子,他为整军备战之事不知道发了多少次怒火,摔了多少个杯碗。

他负责的这路军队在长门国集中,原本要在月底发动进攻,结果播磨、丹后和丹波等国,稀稀拉拉,一直到五月初,才赶到集结地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