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金秋改组2

128 金秋改组2

而金秋集团,占据40%的资产额度的就是储备开发土地。

金秋资产集团及其旗下金秋竞拍,金秋设计,金秋协调等六大子公司,都是围绕土地管理的问题,拿到地前后是不是要设计,要规划,应该是竞拍的时候就要有设计方案。

所以整个集团开始,就在金秋资产。

紧接着就是“金秋建工”集团,这家集团就是施工单位,因此,原来金秋资本持有的海螺水泥还有多家钢铁上市公司。金秋集团一路收购组建的金秋建工集团,规模也不小。

而且国内供应房地产的材料商之类的,有十几家持股他们都超过30%,甚至高达40%

目的就是确保建工集团能控制这些上市公司,给他们老老实实提供合格的材料和设备。

所以金秋资本的拆解。金秋建工获利最多。

类似海螺水泥之类的龙头股,他们也不会搞什么退市,不然以后退出减持就太麻烦了。

这个水平刚刚好。

这建工集团就是按照金秋资产集团的规划图修好。

紧接着就是下一步:销售。

于是金秋品牌集团成立,为啥叫做金秋品牌集团,就是因为陈添昇强调,品牌建立大于一切,不能唯利是图销售假冒伪劣的房地产劣质项目,必须对客户负责......他们还收购了链家房产中介和成立贝壳房产销售网。被他们投资持股的房地产销售中介公司,居然有300多家。

自然,如果只是如此,就太小瞧了金秋集团。

他们还有专门的“金秋品牌公司”专门设计自己的品牌概念和广告。这些都被整合到了金秋品牌集团。

拿地,建设,销售都完成了,还缺啥?

答案是多元化,毕竟很多优质地段,比如很多非常热闹的金秋商业广场,他们采取的是直营模式,规模大小取决于他们的赚钱速度,比如去年赚了3000多亿,他们就可以储备超过16个金秋广场,划入金秋商业集团。

金秋商业集团的房地产成熟项目,自然是集团的“非卖品”。类似后来的万达广场。

旗下也有十大子公司集团,包括金秋酒店,金秋文化旅游,金秋院线之类的。虽然天羽院线,之前一直是金秋集团扶持的。

但随着电影业的复苏,利润越来越大。

再加上提高金秋集团的品牌价值的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钱多的没地方花,那就投资自己,建立更多金秋广场自己运营。

好了,自己运营,就需要管理团队,于是金秋物业集团应运而生。工程维修,安保,保洁等,都组建了独立二级子公司。确保集团化和标准化。

至此,整个金秋地产集团,就被分拆成了拿地和设计的金秋资产,建设的金秋建工,销售的金秋品牌,多元化运营的金秋商业,稳定收入的金秋物业等五大集团。

再加上配合金秋汽车组建的金秋新能源集团。

这是类似陈律仁的东方能源的机构。

他的目的就是研发金秋汽车需要的新能源项目。

陈律仁把后来创办宁德时代的曾老板请来当一把手。曾玉群接手后,看着一大堆金秋集团买买买的“业绩”,也都麻了。

遍布全球的上百家锂矿公司,上百家遍布多个国家的研究院,其他矿业公司也是买了一大桶。

好多都是08年股灾很廉价接手的。

一直不出成绩,陈添昇认为还是没有一个钻牛角尖的cEo。

导致金秋新能源集团,一盘散沙。迟迟不能给集团带来升值效应。

曾玉群等人接手后,进行了一系列“清理甩卖”。自然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价格肯定是翻倍卖的。

赚钱还是肯定的。

由于陈添昇,陈全智贤确定,卖掉的钱,都属于金秋新能源“所有”自行使用。导致金秋新能源集团三巨头:曾玉群,黄世林,李平,开始了更加给力的改革,并且在陈添昇明确支持下,走上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急缺的动力电池系统方面的研发。

累积了上千亿资产的金秋新能源集团,在确认曾玉群的绝对领导地位后,才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七个独立集团就是原来的四大子公司之一的:金秋汽车。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