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大唐有贤王

“均田制”大力的激发了百姓们的种地的积极性,让“耕者有其地”,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农器,手工工具不断推陈出新。

品种良多的农产品和手工做品也开始大量的在市场上流通,这其实一开始是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的,可是对于国朝之初的政权稳定和国家赋税稳定收入有很大的作用。

可是从贞观七年开始,太上皇李渊生日,酒宴于大明宫,李世民和曾经的老对手颉利可汗,以及众多的外国君王使节都有参与。

李渊一时高兴,就叫颉利可汗跳舞,于是一屋子的大唐皇室主要成员和文武百官和那些其他的各国的首领、君王、使节,一起在那载歌载舞,也就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就被尊称为“天可汗”。

当然了这一场舞蹈宴会过去了以后,李唐一家子是高兴了,其他的各族的也都高兴的不要不要的,唯有一个人不高兴,那就是颉利可汗,本来他国没了,家没了,被抓到了大唐长安,流落异国他乡,就够凄惨了的。

还要蒙受如此大辱,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人就没了,李二对他也表示觉得很可怜,就给了一个追封归义王的意思补偿。

但是在政权稳定了,国力增强了以后,百姓们的钱袋子也不断富足饿了以后,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慢慢的提高了。

如果只靠单一的农产品经济肯定是无法支撑的了。

所幸李世民也认识到了这些,商业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加上李世民的治国政策也一向都是开明的。

也就是从贞观朝中期开始,外交贸易,文化交流,各族不断融合,对外的商业贸易也越来越繁杂,这些国策也让大唐的商业发展再上了一个高度。

铸铜币,设柜坊、开夜市的这些,都是大唐朝廷刺激商业活动繁华起来的一种手段,也因为这些贸易,把大唐长安的名声带到了全世界的各地。

从此以后,哪怕是远在西方的那些国家,都知道了世界的另一边,东边那有一个大唐,大唐有一个长安。

长安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作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吸引着全国上下的百姓,还有各国的商人,那些商人回到自己的祖国以后,仍旧对长安回味无穷,念念不忘,也让当地的人知道了这个长安。

商业和商业之间就是需要物流,来联成一个纽带,传递商品。

就以长安城为例,在还没有推行邮政之前,码头上,那些各国各地的商人在哪堆积上的那些堆积如山的货物,压根无处可存放。

风吹日晒对于东西肯定有一些损耗的,还要防着小偷,偷偷摸摸的,而现在的邮政可以为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

而且驿站还可以帮助他们组织车队运输,派出驿卒来护送货物,还可以暂时存放在驿站中。

完全的利国利民,国与民,同时得利。

但是在心里的得意自满慢慢消除了以后,李阙心里又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那就是这些商人们现在一个个的都富的流油了,一个个的作坊厂子这么多,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多缴纳赋税呢?

士农工商,李世民为了让天下归心,更好的收取民心,平定隋末天下给天下带来的巨大伤害,对所有阶层们都是统一采取了轻徭薄赋的低税。

这么的做,也让商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加快了很多的商品的流通速度,可是这到头来富裕的都是商人了,国家却没有一点的好处。

而且因为从汉朝到现在,对于这些家里当官的有爵位的,一个个的都是采取了各种优惠免税的政策。

但是从武德四年开始,唐高祖李渊下令,官员不得经商,不得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以后,官员们是没有经商了。

可是大唐的国策变成了读书人可以免除赋税,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商人的产业都挂在了一些读书人的名下。

历朝历代的所有君王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管是得罪任何人都不会得罪那些抓笔杆子的读书人,否则,他们的一支笔写下去,那可就是遗臭万年了。

“这件事情现在不好着手啊,毕竟这东西是太祖爷提出来的。”李阙心理想着,“要是可以有一个不长眼睛的非要蹦跶出来,和那些官商们闹上一闹,那事情可就好办的多了。”

脑子里正想着这些呢,这些大臣们现在一个个的都跪倒了,山呼万岁,“臣等为陛下贺!”

李世民爽朗大声的笑道:“行了,这办法是秦王想出来的,你们要贺,对他贺去。”说着,满脸骄傲的看着李阙,脸上尽是得意。

“臣等,为秦王殿下贺!”诸臣又说道。

“诸位平身!”李阙说道,那张朝气蓬勃的脸上没有一丁点的骄傲,而是谦和,“本王还年轻,不敢当诸位的夸奖,能有现在这样的一个结果,都是民部,工部的官员们的辛苦,还有地方官员尽心尽力推广的结果。”

说着,李阙又对着李世民躬身拜道:“皇爷爷,尽管一开始过了这些新鲜的抢购期了以后,购买的人会少一些,可是这毕竟也会成为大唐国库的多一项收入,孙儿请皇爷爷赏赐有功大臣。”

“准奏!”李世民大手一挥道,“民部,工部,上一个奏疏,写清楚有功之人,有功的,该如何赏,就如何赏!”

“臣等谢陛下!”众位大臣再次叩首道。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看着李阙,高声说道:“臣再为陛下贺!”

李世民有些不解:“你不是刚贺完吗?怎么又贺?”

“贺陛下,贺大唐,有贤王!”长孙无忌说道,“秦王虽然年纪尚轻,但是为人谦逊,体恤臣下,不贪功自傲,胸襟气度不一般,能以天下先!”说着,长孙无忌就拜了一礼,道:“臣为陛下贺,恭喜陛下,得一好圣孙!”

“哈哈哈哈哈哈!”李世民都笑的合不拢嘴了,“不错,无忌啊,你这个贺的好,贺的对!”

这些大臣们和皇帝平时只见的那些商业互捧,都是经常有的事情,贞观这一朝的君臣关系也是非常的和谐的,可是今天,长孙无忌拍了的这马屁,可真的是拍到了他心里去了。

说他孙子好,说他孙子厉害,这岂能让老李不高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