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章枣阳县城1

一整夜,滩口军营一片死寂,所有人都沉浸在初战失利的阴影中。

光武山上也异常安静,就仿佛那山上并不曾有一兵一卒似的。

明日。

赵匡凝振作精神,再度率军出征。

从他佯做镇定的脸上,旁人似乎看不出来他昨晚经历了一整夜的思想博弈,就在刚刚走出营门时,他接连喘了几大口粗气才勉强调匀呼吸。

毫无疑问,至此后,林言二字成了他的梦魇。

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的心魔。

他坚信他天生就是一名杰出的统帅,如他父亲那般,不,甚至比他父亲更伟大。他将会成为荆襄大地上唯一的主人,乃至,沿着荆襄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做这华夏国的主人,做这华夏万民的皇帝……怎么能第一次出征,就被眼前这点困难吓倒?

不,决不允许。

才损失了三百人而已,他还有一千精锐猛士,攻下随州,杀死林言这个草贼,绰绰有余。

可他的将士们却没了昨天的精气。

他们行动迟缓,眼神迷茫,士气涣散……

为此,临行前,赵匡凝特意召集将士,登台宣讲:

“赵氏健儿们,听吾一言。鹿将军领忠武军正在武阳关下激战,时刻准备破关而入,林贼猖狂,竟不顾腹背之敌,将其主力抽调至此处,实乃自取覆亡。不出三日,武阳关必破,随州城必破。而林贼既率主力赶来,却又不敢与我正面对峙,反将部队驻扎在光武山,让出通往枣阳的道路,更是贻笑大方,怯懦之极。如今,林贼主力全囤聚于光武山上,枣阳及随州城必然空虚,我们当避实就虚,直趋枣阳。到那时,凭我们手中利刃,夺一空城,易如反掌耳。众位且管随我前去,功名富贵,任尔摘取。”

“呵!呵!呵!……”

尽管没了昨日震荡天地的声势,但众将士好歹涨了些士气。

其实,上一次收到武阳关外的消息,还是在襄州出发前,获知武阳关下正在激战,鹿宴弘正在全力夺关……至于目前的三关下形势,赵匡凝全然不知。

包括林言及林言部主力到底身在何处,光武山上到底藏有多少贼兵,赵匡凝也一直没有摸准。

但为了鼓舞士气,适当编造出一些话术,是必不可少的。

………………

再次入峡谷,不消赵匡凝吩咐,将士们自是万分小心,时刻提防着山上贼兵的袭扰。

可今日的光武山,比昨日更加安静。

甚至连石雨招呼也免了。

赵匡凝已经放弃了猜摸山上贼兵的意图,连光武山都懒得看上一眼,咬定了决心,率着部队只管朝峡谷深处行进。

但他也不敢全然不顾,一边嘱咐前锋骑兵在前面小心探路,一边将所有弓弩手调至队伍最后方压阵,时刻提防着山上贼兵从后方袭扰。

一直走出五里,出了光武山的覆盖范围,所有人才长出一口气。

此时地势渐渐开阔,要再想从后方突袭,可就没有之前那么容易了。

赵匡凝彻底置后方光武山不顾,下令全军提速,以最快的速度朝枣阳县城进发。

…………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当晚,赵匡凝大军抵拢枣阳县城外。

趁着天色尚未全黑,他看清楚了,枣阳县城依山傍水,要想占领该城,唯有从西侧一面发起进攻。

而城内守军显然已提前准备了这场战争,在城外的空地挖掘了大量壕堑和掉马坑,虽平视过去,看不见坑底都有什么,但可以想象,里面一定插满了各种削尖的利器。除此外,城门附近,每隔上几步,便在地面上钉有一根粗壮的木桩,用以防止大规模地攻城,尤其是辎车、骑兵通行……

县城西面的城墙上,则是五步一哨,火把密布。

明晃晃的火光下,有高高飘扬的鹰隼头像旗帜,有守城士卒凶恶的面孔,也有他们手中利箭发出的寒光。

但这些场景落在赵匡凝眼里,反倒让他的心踏实了。

不管怎么说,他总算见着敌人的面了,总比光武山上的贼兵好,白白吞了他三百人,却连照面都不打。

而且他坚持带在军中的床弩、半截船、四轮车等攻城重器,也可以在攻城中发挥效果。

将士们奔波一天,赵匡凝决定休息一晚,明日再发起总攻。

他秉承先礼后兵的传统,先叫人写下一封劝降书,叫人递进城内去。

不成想,人刚被吊进城内不到半刻,就被从墙头上扔了下来,而且是先被剖开了胸膛,伴随着凄厉的惨叫声给扔下来。

兵书上明明写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可眼前的敌人却让他见识了什么叫凶残,野蛮!

赵匡凝又惊又怒,“不破此城,将里面的贼兵碎尸万段,我誓不罢休”,当即就要下令攻城。

好歹给手下众将劝住了。

次日,三更埋锅造饭,四更吃饭修整。

五更,天刚蒙蒙亮,赵匡凝的命令已下达全军,总攻枣阳城。

怎么攻?

赵匡凝早有计谋。

此行随州,军内装备齐全,可唯独没有云梯,要临时建造,又要耗费大量时日,飞梯倒是可以随时制造,但效果不会太好,因而,主攻方向只能是城门。城墙高不过两丈,先用弓弩压制住城楼上的敌人,再毁坏城门,大军一拥而入。

赵匡凝令士卒将随行的五架床弩推出来。

这五架床弩,是他的得意之作,放眼整个中国,尚未听闻还有谁的军队如他这般配备了床弩。他本就喜欢专研机巧,又请来能工巧匠,历时数载,才制出这五架。因而不管道路艰险,床弩又极其笨重,他都坚持把它们带在军中。

如今,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五架床弩在阵前一字排开,调整好方位,先由士卒们合力转动绞盘,把巨大的弓弦拉开,随后再在箭槽内放上特制的三枚长矛。再随后,负责号令的校官一声令下,几名士卒合力扣动叩住弓弦的扳机。

伴随着巨大的“嗖嗖”声。

十五枚长矛如同十五条出鞘长龙,呼啸着直奔枣阳城楼而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