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空城之上的诸葛亮

群里的一位喜欢唱《唱空计》的票友,他说过好多次意思相同的话。

“您不知道,诸葛亮坐在城墙上究竟想了些什么?我知道。”

“能想什么,无外乎司马懿不敢打进城,他怕自己死了,司马懿被魏主废啦!”老友有些好奇地说。

“这是现代人以阴谋论的猜测。利害相互依存的道理,老子早就说得透彻。跟“福兮祸之所倚”相似的道理,没有什么新鲜的。想不想听听我的体会?”票友很自信。

“当然,这出戏,您唱了不下一百回,体会一定比我深刻。”老友仍然心里犯嘀咕。

“在空城之上,诸葛亮大脑像过电影一样在回顾自己的前半辈子,每想到一个兴奋的细节,琴声就会激昂起来。在想起迎娶黄家小姐成亲的大喜日子,那天,诸葛亮酒喝多了。进入洞房时,步伐有些踉跄。新娘子的红盖头,他几次都没有挑起来。折腾一阵,渗出一身大汗。诸葛亮突然大笑起来。琴声里充满了自嘲和嬉戏之意。这严重超出了音乐爱好者司马懿的认知范围,这是他的死穴,听不得不合心意的琴声,他的情绪崩溃了。拨转马头,一溜烟跑出二十里地,直到儿子帮他牵住缰绳才停了下来。哈哈……”票友有些得意。

票友的一番奇谈怪论,惊得老友目瞪口呆。老友没有理由反驳这种想象,似乎也有三分道理。谁又能说得清,司马懿突然转身的真正原因呢。都是猜的。有一点必须引起思考,城头上的琴声绝不简单是庸手的随性弹奏,音乐内容可以影响人的判断,这一点现代人研究得非常彻底。听说过吧,对牛弹琴,奶牛的出奶量会增量不少。求爱的小伙在姑娘的楼下下弹琴,会引发美女的美好幻觉。都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治疗抑郁症,适当分贝的噪音模拟可以助眠。

不再过多列举,毫不讳言,在元宇宙文学的观点看来,音乐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能够影响人的判断力。诸葛亮领悟到的这个护身绝招,在空空的城楼旁,立刻产生了超乎自然的力量。

领悟这个神来之笔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著名导

(本章未完,请翻页)

演周星驰。他在电影《功夫》中,请来两位以古琴为武器的世外高手。琴声杀气腾腾,幻化成无数刀枪剑戟扑向对手,果然,几位传统武术高手立刻显出败绩。这个以音乐为杀人武器的发明人,若追溯历史,版权必然归于诸葛亮。不由得你不相信吧。

文学的想象力可以连通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

元宇宙文学,将这一段可以重新写作如下:

司马懿听闻琴声,异常愤怒,几秒之后,他怒发冲冠,不可遏制自己情绪。司马懿原来期待城头传来的琴声节凑凌乱的状况没有出现。他本来设想,待捉住诸葛亮之后,在自己的大帐里,好生将他嘲笑一番。没想到,自己的痼疾,不良音乐愤怒症发作。就像大千世界公路上患有路怒症的司机一样,瞬间,他无名火上窜,直冲顶住脑门子。他晕了,神志不清的晕。就像高血压患者,血压快速上升,人的四肢僵硬,有濒临死亡的症状。他再也忍受不住这种无端的撩拨。他一秒钟也不想待在城墙之下,望了一眼这个琴手,他果断转身,离开,一路驰骋而去,不愿再回望。

说时迟那时快,城头上的诸葛亮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知道,琴声发挥出作用。他吱吱呀呀,再添最后一波噪音,终于琴弦崩断之时,城下,人喊马叫,卷起一阵尘土。不久,四周渐渐沉寂下来。诸葛亮意识到,这场危机终于过去了。

……

有人喜欢战争题材。有人喜欢爱情题材,有人喜欢科幻题材。这种阅读偏好,因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等原因,需求自然不同。宫斗剧、帝王剧、谍战剧等……,都有自己忠实的粉丝。

好人和坏人,二分法,是孩子们最容易理解的人物分类方法。《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一看就是坏人,吊眼,龅牙,一脸欠揍的表情。

终于有一天发现,好人也有坏的时候,而坏人也可能做好事。人性的复杂,在文学作品里人物塑造上,开始有意识地含糊起来。

并非中文文学作品经历过这个过程。源于古希腊的重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作品《荷马史诗》,神就是神,王就是王。斯巴达国王的王后海伦被掠走,希腊城邦总动员,发起讨伐特洛伊之战。满城特洛伊人就变成了敌人。待木马计得逞,希腊大军攻破城池,屠城惨剧发生了。

……

这些年,从管理学中学习到的四分法,同样可以用在人物的塑造上。一个人的优点,缺点,加上潜在的优点和隐藏的缺点。这样,可以让人物多出两个侧面,让读者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类的作品好像用不到四分法。一位老人,很多天出海,总是空手而回。就连跟班的小孩的父亲也开始提醒自家孩子不要再跟老人出海。终于有一天,老人一个人出海,竟然捕捉到一条超级大的鱼。老人与大海开始搏斗,与海里的鱼开始搏斗。老人的船靠岸以后,大鱼仅仅剩下一堆骨架。这是意识流的代表作,打破了海明威之前的所有文艺创作思潮的写作技法。以大海作为的环境,一个人面对所有的文学要素,却让读者并不觉得角色苍白无力。相反,唤起了读者无限遐想。

假如以元宇宙文学的思路,老人与海,可能是另外一番描写。这条鱼,有来历,老人几十天没有打到鱼另外有原因。

……

海明威在这部著名里,依然给读者设置了一个圈套。这么多天没有打到鱼,突然这一天好运气来临,这让读者充满期待和欣喜。可是,这不是作者想要的,作者不屑于调动读者的这些情绪。他没有与读者互动的想法,更不会试图讨好读者。他只是以大海的视角,让大海中的鲨鱼出面来掠夺老人的战利品。夺取老人的财富的是他无法控告的自然之物。这种掠夺,让老人既不能报复,也不能诉诸法律。这种失去方式,正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真实。现代互联网的许多经典鸡汤,诸如,让方便面销量下降的,并非另一个更优质方便面的品牌,而是外卖。海明威在100多年前就讲清楚了这个道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超越时代的认知和思想。

文学大家的智慧和预见,有很多,诸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曹禺的《雷雨》等。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