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太子降世

王者从来都是孤独前行。

晁盖在东京城看到呼延灼传来的加急公文,瞄了几眼西夏的降书,便丢到了一边。

华夏不需要结盟,更不需要附庸。

现在的高丽、金国看似是附庸,其实只是备用的灭国战功。

西夏同样不例外,现在还没腾出手,等统一中原,腾出手后,灭亡西夏也不过是一次西征的事儿。

晁盖现在关注的重点在内政。

天启元年以来,疆域内中原地区11路98州872县,外加燕云16州132县,均建立了砖窑厂、石灰厂、煤炭厂等基建厂房,还建立了100座钢铁厂、62座瓷器厂,沿海新建晒盐厂1000亩,新建沿海港口8个。

靠着这些厂房、盐铁专卖、海港税收,在没有征收农税和商税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吴用等文臣付出了巨大努力,成绩值得肯定。

但国内土地改革和向北方移民,却遇到了阻力,进展缓慢。

按照晁盖的规划,中原疆域之内,建立军功的将士,可以拥有100亩以内的私有土地。超过的限额需要在周边各大都护府兑换。

这样90%的无地农民不会形成阻碍,对于本就没有土地的他们来说,有田地耕种,而且地租更低。

8%的富农会反对,毕竟谁都不愿背井离乡,舍弃自己在中原耕种多年的“熟地”,去关外经营“生地”。但因为是等数量兑换,即便反抗,富农门反抗的力度也不会太大。

2%的大地主反应最强烈。他们不但要去关外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耕种“生地”,自家的土地数量还缩水了,只能每人最高补偿100亩,任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业。

而这2%的大地主又与当地官府,甚至朝中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朝中官员、寺庙道观人士,本身就是大地主阶层。这些人的反对声音,让吴用有些为难。

以前无所顾忌的“毒书生”成为帝国宰相之后,开始变得束手束脚了。不得不说,地位的改变,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陛下,臣办事不利,请陛下责罚。”

吴用羞愧的说道。

“此事不怪你。土地,民生之本,利益攸关,动其利益,如杀其父母。而这些反对的大地主,往往又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和权利。靠文治是无法建功的。此事不急,大家先过个好年,开春之后,我将亲自主持此事。”

晁盖安慰吴用,让他放宽心。改革是需要流血的,文臣推行改革最大的弊端就是太过求稳,缺乏强力支撑。王安石、张居正皆是此类典型,倾注心血十余年,却只能做到缝缝补补,无法触及核心,最后人死政灭,改革失败,还落个身后骂名。

晁盖则不同,他作为开国帝王,不惧流血,谁敢阻他改革,就让谁血流成河!

晁盖心中已有计策,但这种杀气腾腾的计划不适合在过年的时候提出来,先忍耐些时日。

而且,家中的两位爱妃快要临产了吧?在孩子出生之前,他不愿意再见血。

想到此处,晁盖也不在开封汴梁城久待,安排吴用和公孙胜召集文臣武将,准备年终述职事宜,自己带上几名护卫,快马匆匆向梁山而去。

如今东京汴梁和梁山水泊之间,修建了三十丈宽的官道,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息,每二十里就有一座驿站,供人休息、吃喝。每座驿站有巡逻衙役十人,负责驿站和这二十里路段的治安。

晁盖等人快马奔腾,看着沿路繁华,不禁点头,要想富,先修路,果然是至理名言,道路一修,经济立刻繁荣起来。

晁盖还趁机打开光环,从汴梁到梁山水泊,一路四百余里,晁盖用了三天时间跑完全程,一路还刮了十万天命值,天命值达到了410万/月。

“恭迎陛下回山!”

抵达水泊之后,转乘舰船,一入金沙滩,金沙滩码头的众人立刻跪地高呼。

如今的金沙滩码头进一步扩建,向水面延伸出十二条水泥浇筑的固定泊位,可以容纳千石大船停靠。金沙滩码头附近的金沙小镇越发繁华,青砖瓦房栉次鳞比,夹杂有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高大楼房磅礴大气。南来北往的客商、学子络绎不绝。

见到晁盖回山,全部跪倒在地,恭迎陛下。众人心潮澎湃,不久前刚得知陛下征讨北方大胜而回,想不到今日竟然有幸得遇天颜。

真是三生有幸,以后又添谈资啊。

不久,驻扎并守卫梁山主寨的羽林军在周侗带领下,下山列阵迎接。

“恭迎陛下回山!”

在一路欢呼声中,晁盖到了半山腰,帝国综合大学、帝国行政大学、帝国国防大学、帝国工业大学、帝国医药大学、帝国外交大学,六所大学,上万学子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学子们快要放寒假了,正在准备回家乡过年事宜,听闻陛下回山,纷纷涌上街头,见到晁盖在羽林军护卫下阔步登山,不禁跟着高呼起来:“恭迎陛下回山!”

年轻学子正是热血方刚之时,他们一直听着晁盖大杀四方的事迹成长和学习,这次陛下北征,击败高丽、降伏金国、灭亡大辽,拓土三千里,大涨华夏威风,让汉人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涨。

年轻学子恨不得立刻毕业,从政、参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晁盖看到众学子,也伸出手向他们打招呼。八个月不见,梁山六大学院建设、招生状况不错,这些人将来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