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考入天津府中学堂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学和准备,转年,也就是一九零九年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傅斯年考上了侯延塽、英敛之等人,为他精心选择的天津府中学堂。

学生的素质,无疑也是保障学校学习质量的极重要的资源,进这样的学校是需要严格考试的。

20世纪之初,在维新变法、兴办新学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天津的贤达之士高凌雯、王世芸等经过各方努力,于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十九(1901年3月9日),将“稽古书院”旧址改设为“天津普通学堂”,高凌雯、王世芸担任董事。“天津普通学堂”开国人自办中学堂之先河。从开办之初,在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基本已达到近代中学教育要求。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天津普通学堂办学效果良好,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中等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八国联军议和后,天津地方官府恢复。经过地方士绅与官府协商,认定天津普通学堂以官办为宜,遂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移交天津知府衙门,更名为天津市官立中学堂。

自此,这个天津市第一所官立中学堂诞生。学校致力于国民教育,招收的学生多为家境一般或清贫的劳动人民子弟。此后几十年,官立中学堂的校名经历多次改变,但民间仍常用“官立中”一名,可见其名声之大。

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校改名天津府中学堂。

1928年,直隶省改名河北省,本校改名为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

1945年9月学校复名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

1949年8月1日,学校更名为天津市第三中学。1960年9月,天津三中由芥园道铃铛阁旧址搬到现在(丁字沽一号路)的新校址。(所以称第三中学,是因为天津实行中学数字为序时,已经先有第一、第二中学了)

走过一个多世纪,名驰海内的原天津府中学堂,现在的天津三中洒下一路豪歌,培育了万千英才。

这所中学建校至今,除傅斯年外,还培养出众多在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和贡献的人才,如冶金物理化学家魏寿昆、数学家王寿仁、水力发电工程专家李鹗鼎、地质专家刘宝珺、地质矿床专家翟裕生、核物理专家刘广均、小儿外科专家张金哲、中国临床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朱宪彝、中国临终关怀学创始人崔以泰、语言学家张志公、文学评论家侯金镜、书法家刘炳森、油画家郭绍纲和戏剧家邢野、石羽……此外,有近二十位大学校长曾于中学时代在此就读。

原广东省第一书记,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勋任仲夷也毕业于此校。任仲夷的父亲,一直当老师的任研佛,所以为儿子选则这所学校,当然是因为这是河北省最好的中学。

那是一九二八年秋,当时,这所誉满津门的中学名字是河北省立第一中学。

一九零五年,对天津府中学堂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王用熊成为学堂的堂长,后改为校长。

王用熊校长曾同严修等一道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办学举措,其在任期间奠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格局。他规范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重视体育运动和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师资力量建设,所聘教师注重资历、品行,均有专长。学校当时人才荟萃,治学严谨。

王用熊任校长期间,不断深化办学宗旨,提出“公勇、诚朴、勤慎、和厚”的校训,对学生实施较深的普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项实业或升入高等学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用熊校长在任十五年,傅斯年在校学习四年,正是在王用熊的任职期间。这也是这个学堂发展比较好的历史时期。

天津府中学堂与傅斯年先前读书的私塾、东昌府立小学堂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高大的梧桐树、槐树,铺一地绿荫。院子里有水池,池里种着水莲花,初夏时节满池白花;甬道两旁种着木槿花、紫丁香、美人蕉,一片浓郁的香气……”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中,傅斯年真的是耳目一新。

傅斯年在天津府中学学习的四年半时间里,系统的接受了近代新式中等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这一门门的新学科、新知识,把他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傅斯年知道自己所以来天津就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的。他知道,如果没有侯延塽等人的资助,他是不可能来这里读书的。他知道这机会是多么的难得,他深知,即使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母亲和爷爷,就是为了侯延塽等这些帮助自己的人,他也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因此他特别努力的学习,用心学习每一门知识。

开始,由于这些新学科,他是第一次接触,而别的同学,在来这个学校前,有些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起跑线不同的条件下,除了国学这门课他让人望尘莫及外,别的学科,他还没显示出实力。但学了一段时间后,他便在所有的科目,都遥遥领先了。

王用熊校长不但注重学校学习质量,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读书育人。

比如,天津府中学堂中设有各种学生组织,包括书报社、体育会、国学研究会、出版部、武术会等。这些组织为学生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傅斯年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这些社团活动

王用熊校长也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所谓读书育人。

比如,他要求学生们脱去长袍改穿制服,并亲自到校门口监督,想法是改变了学生们认为穿短衣“不体面”的旧思想。

穿长袍是读书人与劳动群众服装上的区别,这其中有优越感,也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站着喝酒了,还死要面子穿着长衫。

中国的旧教育是为培养人上人的,所谓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读好书好当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