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父亲的积蓄

上一章,我们说到,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无意识的通过另一种方式,给这个穷困的家留下些许积蓄。

这另一种方式是什么呢?

前边,我们也提到过,傅旭安教书的东平县龙山书院,地处偏僻,出行不便。傅旭安一年难得回家几次,很少陪在妻子和孩子身旁。这样他也就把全部精力用在教书上,把全部的爱用在了他的学生身上。

国人有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谓师徒如父子。老师对学生好,就如同父亲对儿子好一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这个世界上,像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那样的对待他的学生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的。

首先,傅旭安本身知识特别渊博,,做为老师,这自然是天资。而他又特别善于旁征博引。听他讲课,不但真能学到东西,而且还很有趣。因此,学生们都愿意听他的课,也都特别的敬重他。

傅旭安对他的学生的爱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他去过每个学生的家,每个学生的家庭及其个人的情况,他都了然于胸。平时他很注意对他的学生进行察言观色,留意这些人的方方面面,谁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谁遭遇了困难,遇到了什么难事,都很难逃过他的眼睛。他会想法设法了解情况,尽力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但是,他对学生要求是很严格的,在他的学生中,有几个学生因为家住在书院附近,属于通校生,他对这些学生要求尤其严格,是严禁迟到早退的。

这一天,上课的时间到了,有一个座位空着,他当然知道迟到的是谁,他自然不能等。过了好长时间,这个学生到了,只见他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他了解这个学生,知道不是遇到特殊情况,这个学生是不会迟到的。

他什么都没说,用手指了指座位,示意学生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坐。

下课后,他先给这个学生补了课后,问起学生迟到的原因。学生告诉他,他从家里出来得不比平时晚,只是路上经过的一条小河,到河边时,发现小河的桥断了。他沿着河绕了很长的路。

傅旭安问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能修好吗?”

学生说已经有人在张罗着修了,他还真打听了,说是最少三天能够修好。

傅旭安让这个学生这几天就住在书院,和他一起吃住。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最难得的是,如果发现哪个学生,遇到经济困难,不能继续学业的时候,他会马上伸出援手。

他自己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出来教书的。他的薪金并不多,家里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却从他有限的薪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资助困难学生。

对于这一点,夫人李叔音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人们常说,一个人平时应当注意积德行善,即使自己得不到回报,也能惠及子孙。傅旭安去世后,回报真的来了。

那个时候,在书院读书的人,一般年纪都不算小了,完成学业后就要出去赚钱养家。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有的外出打工。这些学生中,也不乏一些成功者。

老师知道学生的家庭及其个人的情况,学生也知道老师家的情况。自己敬爱的老师突然病故了,学生不能坐视。大家合起来凑了一笔钱,存到了银号,委托一个叫周祖澜,另一个叫范玉波的两个学生负责,定期把利息取出送交师娘。每年春节前,还要另外凑些钱,让这一家人也能过个像样的年。

这便是我们说的,傅旭安无意识的通过另一种方式,给这个穷困的家留下的积蓄。

看来,一个人平时还真的多做好事,因为很多时候真的是好人有好报。

差不多同样的事情,在蔡元培身上也发生过。

蔡元培11岁时,父亲蔡光普不幸病逝。

蔡元培父亲蔡光普的一生,也是始终把仁厚、与人为善、阔达作为他立身处世的准则和风范。在经营钱庄时,对于确有困难又特别需要者,即使达不到借贷的条件,也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力给予照应。遇到有困难不能按期还贷者,则不忍索还。做生意不是做慈善,对于蔡元培父亲的做法,家里和店里的其他人常有非议,说他是“爱无差等”,但光普老先生依然痴心不改。与他有交往的人,都赞其是“持己接人,都要到极好处”。

有一次,一个小店主因家遭变故无钱进货,在蔡光普的钱庄借了笔钱。因想多赚些钱进的货就多了很多,但销路不好,资金不能回笼而到期无力还贷。钱庄的其他人都认为这人失去还贷能力,主张把这个小店主的货收了,挽回些损失。

蔡元培父亲坚决反对,说人家又不是故意,这样不是把一家人逼上绝路吗?

像蔡元培父亲这样的经营钱庄,家里会有多少积蓄?父亲的病故,使得蔡元培的家境急转直下。

蔡家的亲戚朋友凑在一起商量,打算集一笔钱资助他家。但是,蔡元培的母亲非常要强,就是不肯要。她宁愿典押家产衣物、勤俭度日,也不依赖他人生活。母亲认为,这样做不只是给亲戚们减少了负担,而且还能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与生活能力。

所谓坐吃山空,靠不多的积蓄和典押家产衣物能维持多久呢?

是天无绝人之路还是好人终有好报呢!过去那些欠钱庄钱的人,看到钱家困难,都想尽办法还钱。一次还不了就分多次,筹到一点还一点。特别是前边提到的那个小店主,隔一段时间就送来一些钱。有时实在没钱就从店里拿来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样一来,那些先前收不回来的贷款,现在反而转化成储蓄。这个世上,终究还是好人多些。

但是,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留个家人的积蓄,可不止以上那些。

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以前,有一次在聊城街上闲逛。他并不想买东西,只时随意步入一家商店。

进店后一个情景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时店铺内顾客不多,有些冷清。铺面还是不小的,别的店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